第六百二十章 大动乱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恩主这里,还需一步一步地走,切莫贪多,否则必然会嚼不烂。”

  “杨先生说的是,某没有平西王那般好命啊,哈哈哈……”

  大家一起跟着笑。

  少顷,

  冉岷又开口道:

  “宜山伯的那支兵马某现在是不敢奢求的,但倒是愿意提供方便,某决定请杨先生去一趟钦差行辕,告诉那位钦差大人,他想举荐谁,某这里也就跟着附议推荐,先卖给他一个人情再说。

  而且,某也不用着急,等这四国合纵之事完成,某的身份,就不再局限于这一总兵了,到那时,宜山伯的那支兵马说不得也得听某的招呼。”

  “恩主位高而不生妄,属下佩服!”

  “我等佩服!”

  “我等佩服!”

  “先生们言重了,某只是个粗人,强如平西王爷身边据说也有类似樊力一般的人才辅佐;

  某今后的路,还得多多仰仗诸位,某日后,也绝不会负了诸位!”

  “愿为恩主效劳!”

  “愿为恩主效劳!”

  ……

  “滚滚滚,不见,本伯不见,不见!”

  陈阳一脚踹翻前来通禀的亲卫。

  “卸磨杀驴,卸磨杀驴,他们怎么敢这样!

  本伯就不信这是朝廷的旨意,本伯也不信这是陛下的意思;

  陛下不可能这般短视,陛下就算是要收本伯的兵权,也不会操之如此急切!

  倒是这帮下面办事的人,拿着鸡毛当……”

  陈阳胸口一阵起伏,

  “呵呵,让他们搞吧,让他们搞吧,军权你收就收,本伯倒是要看看,本伯麾下的那些家伙,到底谁敢去接本伯的班!”

  陈阳坐在了椅子上,大口喘着气,其亲兵们站在那儿,没人敢出来劝。

  …

  肃山大营,位于肃山山下,于此地,向南,可支应南门关,向东,可呼应历天城,向北;

  搁在闻人家时期,向北能够提防赫连家,向西,可直驱马蹄山;

  如果说,历天城是闻人家统治时期的经济、政治以及文化中心,那么肃山,就是军事中心,这是由地缘以及周遭外部势力格局所决定的。

  当年靖南王和镇北王率大燕最为精锐的铁骑入南门关后,即刻就攻占了空虚的肃山,再由此,开始了著名的十日转战千里的大决战,创造了诸夏史中大规模骑兵集团作战的经典。

  而如今,

  燕人统治晋地后,

  肃山大营被承袭下来,由宜山伯的这一镇兵马驻扎。

  距离肃山大营五十里外,有一座肃州城,和肃山大营一样,这座城因为地理位置的优越,也是东西南北商贸往来的一个重要经转点,二来,毗邻肃山大营,大营的给养输送外加丘八们放值时的花销,对于当地商业的发展有着巨大的促进作用。

  在这个时代,上万规模的群体,论手头银钱充足以及愿意和舍得花银钱的程度,丘八们可谓其中之最;

  当然,这里有个前提,得是太平年间,否则毗邻这般大规模的军寨就不是福报而是祸乱之源了。

  此时,

  肃州城的一处酒楼里,一名书生打扮的男子落座,在其对面,则坐着一商贾。

  二人的身份很简单,也很清晰;

  书生来自于乾国,肃州城是曾经闻人家地界的大城,闻人家又好书文,平西王府下的陈道乐所出的陈家,原本也是闻人家地界的;

  哪怕燕人占领了这里,哪怕燕人不通那风花雪月,但百年来的传统,也使得这里读书人极多。

  燕国在晋地开科举后,闻人家地界出的进士近乎碾压了赫连家和司徒家那边,没办法,三地文化氛围实在是差距太大。

  最后不得已之下,为了平衡晋地的政治资源,朝廷不得不做出了分榜的措施,不至于让闻人家地界的读书人一家独大。

  书生姓明,叫明义楼,他确实是书生,也确实是晋人,但其人背后,有着银甲卫的影子。

  番子衙门不可能做到事无巨细,也不可能弄出满天下都是自己人的规模,但有些时候,不是他们要发展人,而是人主动找上门。

  昔日陈道乐就是晋地义士的一员,而像陈道乐这般的人,其实有不少。

  明义楼见晋地自己反抗燕人无望,故而自己找寻到了银甲卫,不用银钱收买,不用官职招揽,甘愿成为银甲卫的外围,希望借助乾人的力量,实现对燕人的倾覆。

  陈道乐曾和平西王说过他曾经的这段经历,也说过这类的人,还问平西王爷是否会觉得这样的晋人,很奇怪,亦或者,很可笑?

  谁知平西王爷只是简单地耸了耸肩,仿佛早就见怪不怪。

  而那位商贾,则是谢家的人。

 &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