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六章 史笔如刀第3/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我也不是。”

  “那如卿妹子岂不是会很伤心?”

  “我与她说过了,她也理解了。”

  “但奴家这里,事情真的很多呢。”

  “你忙你的,今晚,我陪着你,来,我为你研墨。”

  “主上。”

  “嗯,别客气。”

  “奴家用的是炭笔。”

  “……”郑伯爷。

  ……

  晨曦将现时,

  屋门被从里面推开,

  剑圣从屋内走出。

  瞎子则顺势起身,笑着问道;“您感觉如何?”

  剑圣笑了笑,道:“感觉,想现在就找田无镜再打一架。”

  “您必胜。”

  “也劳累你了,在这里守了这么久。”

  “应该的。”

  “郑凡呢?我得谢谢他。从进盛乐城开始到现在,我于剑道之悟,精进良多。”

  “主上留下话了,说都是一家人,不必客气。”

  剑圣点点头,他本就不是什么迂腐之人,看了看天色,剑圣开口道:

  “忽然,想喝点儿了。”

  瞎子马上道:“成,我去让人置备盘花生米,再配一壶黄酒,三个酒杯。”

  “三个?”

  “这酒,自然得去苟莫离在的屋子喝,味道才更足。”

  剑圣笑了。

  ………

  奉新城外,

  一辆马车在缓缓地行使,

  一队骑兵,分列左右,进行护送。

  前方出现一座临时搭建的亭子,一张木顶,三侧挡板,留一面通风。

  亭内,

  坐着一身着白色的蟒袍的男子。

  马车外围的骑兵即刻散开,马车于亭前停下。

  车帘被掀开,一个白发老者在仆人的搀扶下,从马车上下来。

  老者身着一身黑色的长袍,身形看似瘦削,眉宇之间,却宛若有罡风之气。

  乾国文圣姚子詹曾自嘲过,

  他说自己一生行的是荒唐事,做的是荒唐诗,做的是荒唐人。

  这不是自谦,而是因为他确实放荡不羁爱自由,于诗文中,他自由,于朝堂上,他自由,于家族里,他亦是自由。

  为了配上自己上述的三句荒唐,

  姚子詹还特意点上了另外三位。

  大乾江南有一大儒,一甲子之前,就文气远扬,却一生拒绝入仕,中举立家,为家族田亩免去赋税报了家里养育之恩后,没去上京参与春闱,而是一甲子如一日,行走于民间,办私塾,不收束脩,教穷苦人家子弟识文断字;

  其年轻时,佳作不少,但执其教尺后,所念所诵,皆以三字经以及一些启蒙诗为主。

  却被姚子詹奉为一生做的是正经诗,毕竟,没有比教书育人,有教无类,更正经的诗文了。

  大乾西山郡,曾有一位读书人,春闱得中,殿试上,被官家亲点为探花,却未曾去续写那探花风流韵事,而是于半年后,辞官归乡,西山郡因旱灾频发,所以是乾国里少数的穷困之地。辞官归乡后的他,便带着族人和乡民,开挖水渠,设计河道,一做,就是二十年,久经风吹日晒,曾经的探花郎,如今看起来,和老农,没什么区别。

  读圣贤书,做圣贤事,再者,民以食为天,社稷,以民为重,故而,他便是一生行正经事。

  第三位,

  不是乾人,

  而是一位楚人。

  其出身于大楚陈氏,陈氏,也是楚国二等律贵族,但其人却非陈氏嫡子,甚至,不是庶出,乃是,私生子。

  其一生,随母姓,姓孟,名寿。

  孟寿成年后,入大楚文史阁,与其座师一同修整了《楚史》,记叙的是从初代楚侯入楚至当下。

  《楚史》修撰完成后,三十岁的他,入晋,受闻人家邀,修撰《晋史》,七年得以修成。

  闻人家许以千金,想让其于《晋史》中,为自家美言,春秋笔法一二。

  但其依旧固执地在《晋史》之中坚持留下一笔,自徳宗皇帝后,帝族大权旁落,三家分晋之象已露。

  直接点名了,晋皇一脉的权力,是在徳宗皇帝后,开始被司徒家、闻人家、赫连家这三个封臣家族分食。

  闻人家因为这一句,关押了他三年,期间,威逼利诱,均未能逼其改笔。

  后,闻人家老家主离世,新家主上位,其人敬重孟寿风骨,赦其离境。

  自此,世人都称孟寿,史笔如刀。

  修撰《晋史》的七年,加上被囚禁的三年,离开晋地时,孟寿已经四十了,后来,有文人因此做诗,而立入晋不惑出,春风依旧少年郎。

  孟寿没有归楚,而是受乾国官家之邀,入了乾,于上京翰林院,花了三年时间修撰了《乾史》。

  故而《乾史》开篇太祖皇帝本纪中就直言,太祖皇帝掠其天下。

  一个掠字,表明乾国开国,是靠着欺负掠夺人家孤儿寡母才起家的。

  乾国官家没关他,也没难为他,礼送其出乾。

  孟寿于四十四岁,入燕,修撰《燕史》,这一修,就修到了现在,修了近三十年。

  一则是因为,大楚贵族尊崇复古,古籍众多,且保存完好;晋国有闻人家这个喜好风雅文华的大家,也是藏书丰富;乾国更不用说了,一座翰林院,可谓是文华荟萃,且乾国历史,本就短。

  而燕国,虽开国八百年,然则几乎一直都在打仗,皇帝都时不时地会战死,其余方面,就很少有人去详细记录了,且燕人,对文教这方面,本就不重视。

  也因此,修撰《燕史》,没有那么多手边的史料和古籍去考证和对校,很多时候,只能亲力亲为,早些年,还得去燕国各大门阀之家登门求书;

  再者,人上了年纪,精力也就不如从前了,修史,自然也就慢了。

  不过,孟寿一人,周游列国,修四大国史,堪称天下史家之最。

  姚子詹评其人曰:史笔如刀,非笔如刀,非史如刀,乃执笔者心性如刀;

  称其为,做一世正经人。

  眼下,

  孟寿站在亭子外,看着亭内站着的人。

  田无镜走出亭子,俯身一拜:

  “老师。”

  孟寿入燕,曾求书于田氏,田氏允之,唯一请耳,收田氏子无镜为徒。

  所以,孟寿是田无镜文教一道上的老师。

  师徒见面,没有丝毫生分。

  孟寿摸了摸肚子,道:“为师饿了,有吃的么?”

  “备下了。”

  “好。”

  孟寿在田无镜的搀扶下进了亭子。

  亭子内的小桌上,酒菜早已备好。

  孟寿拿起筷子,吃喝了起来。

  田无镜也拿起筷子,陪着老师一起用食。

  少顷,

  孟寿放下了筷子,田无镜也放下了筷子。

  “你继续吃,为师年纪大了,饭量不行了,常常饿得快,但吃了两口,就饱了,你还年轻,得多吃些。”

  “老师,无镜之前用过了。”

  “哦,好。”

  “老师,大楚派来接你的队伍,再过片刻就到。”

  “那感情好,咱们师徒俩,还能再说会儿话。”

  “老师何必此时归楚?”

  “《燕史》已修撰好,哪有不归家的道理?得亏燕皇陛下马踏门阀,得收门阀藏书入宫,否则这《燕史》,为师有生之年怕还真修不完,哈哈哈,那帮门阀世家,前些年,为师一个个求爷爷告奶奶地,结果只当为师是叫花子去打发,落得这般田地,该,该啊!”

  田无镜也笑了。

  很久以前,孟寿曾对他说过,说他修了大半辈子史书,就越是分不清楚是非对错了,只知这史书每一页,都浸透了刀光血影、勾心斗角、蝇营狗苟。

  就是那正大光明的歌功颂德的话语之下,往往也隐藏着暗涛汹涌。

  读民为重,故而,他便是一生行正经事。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