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一夜入门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7.脉会太渊,太渊是手太阴肺经的原穴,当寸口部,因有肺朝百脉之说,所以当太渊定为脉会,主治胸痹、心痛、脉涩、喘息咳逆等心、肺二脏有关的疾病。因心主血脉、肺朝百脉,故本穴多用于脉管疾患,具有理气、活血、通脉之功。

  8.气会膻中,因膻中位于上焦,积聚宗气故称为气海。宗气,是由自然界吸入之清气和经由脾胃消化吸收得来的水谷精气结合而起。宗气形成于肺而积于胸中,出于喉咙,以贯心脉,助心以行血,为诸气之宗,膻中,又为心包募穴。主治胸闷气喘,噎膈气逆、咳嗽,具有调畅气机,宽胸降逆之功。

  针灸取穴的第三个方面,就是在发病的部位的体表取穴或者发病部位的邻近取穴,也就是说,哪里不舒服就在哪里针灸。这种取穴的方法可能是最原始的方法,也可能是先人最早发现的一种取穴的方法。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样简单,这样直白。

  初学针灸一定要知道取穴的注意事项,针刺的时候,一定要知道什么部位不能针刺,不然的话容易出医疗事故的。

  有三个部位先不要针刺,一是枕骨下面的区域,如风府、痖门、风池等穴位,它们与延髓靠得很近,一不小心就会出大事故。一定要把“刺胸腹者,必避五脏,刺头,中脑户,入脑立死”牢记心中如实照章去做,基本可以避免医疗事故,肚脐眼和天突穴也不要随意针刺

  还有一点就是晕针,临床上晕针现象并不少见,曾经有一个大叔给他进针后身体立马一抽就倒地上了,还好之前了解过晕针现象,没有到手忙脚乱的地步。

  晕针:在针刺过程中病人突然发生头晕、目眩、心慌、恶心,甚至晕厥的现象。 晕针常由于患者体质虚弱、精神紧张;或饥饿、大汗、大泻、大出血之后;或体位不当;或医者在针刺时手法过重,以致针刺时或留针时发生此证。

  为避免晕针,对初次受针刺者,要做好解释工作,消除恐惧心理;采用舒适体位,选穴少、手法轻;对身体不适者,休息后再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一般出现晕针后一般几分钟内即可恢复,无须特殊处理,针刺前与患者沟通,缓解紧张恐惧心理。

  轻度晕针:应迅速拔去所有的针或罐,或停止施灸,将患者扶至空气流通处躺下。抬高双腿,头部放低(不用枕头),静卧片刻,即可。如患者仍感不适,给予温热开水或热茶饮服。

  重度晕针:立即去针后平卧,如情况紧急,直接卧于地板上,于百会穴艾灸有较好的效果,方法是用市售药艾条,点燃后在百会上作雀啄式温灸,不宜离头皮太近,以免烫伤,直至知觉恢复,症状消退。如必要时,可配合施行人工呼吸,心脏按摩,注射强心剂及针刺水沟、涌泉等措施。

  第四种取穴方法就是‘阿是穴’就是寻找出现在人体体表的敏感的压痛点,在这些压痛点上针灸能够取得非常满意的疗效。

  比如常见的压痛点取穴可以在脊柱骨上找,用大拇指在脊椎骨上从颈部开始向尾骨方向用力均匀地一节一节按压,临床上任何疾病,只要发现脊椎骨上有压痛,就要在这里取穴,效果也是出奇的好,指压的用力一定要到位,一定要均匀。

  第五个方法就是“病位交叉对应取穴”这种取穴法在《内经》中叫做‘缪刺’日本针灸家称之为‘天平疗法’对肢体与关节疼痛的疗效比较显著。它可以分两种,一种是左右对称取穴,一种是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

  比如左手腕疼痛,如果使用左右取穴法,可以在右手腕与左手腕相对应的部位针刺,针刺后强刺激一会。

  也使用左右、上下、前后大交叉取穴法,左手腕疼可以取对应的右脚踝,针刺后,快速地捻转与提插半分钟左右就可以。

  如果左踝挫伤了隐隐作痛行走不利,运用病位交叉对应取穴法就可以找右手腕强刺激,也可以去找对侧右脚踝强刺激,在比如胳膊肘疼我们就可以在膝盖附近取穴。

  最后一种全息取穴是近代提出的一种理论,本人暂时没能参透其中的奥秘,不予过多论述,这种取穴大概分为三类。

  一:整体缩影式

  整体缩影式:在某些局部器官的全息穴区排布图,大体象一个人体的缩影。比较典型的如耳人分布规律,象一个倒立的人。

  足部反射区图,若将双脚并拢,足底部的反射区所组成的图谱,大体象一个蹲坐的人形。

  二:体表投影式

  体表投影式:或者是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或者是内部器官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内部器官在体表的投影,比如在躯干这 个大全息胚上,我们刮痧时,刮胸、背可治肺脏病症;刮心前区和左肩胛区可治心脏的病症

  三:顺序排布式

  顺序排布式:人体的躯干和四肢,其长轴远远大于横轴,形成了近似圆柱样的形状,而躯干和每节肢体,都是一个完整的全息胚,都有全息穴区分布,其全息穴区的位置,大体依照人体从头到尾各器官的次序来排布,这就叫顺序排布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