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排除所有不可能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众大臣来到武英殿,也都知道是为了什么事,早在都已经在心里打好腹稿,怎么应对皇帝的问题。

  一个躲时辰过去,结果和老朱预料的没区别,从这些人身上并看不到破绽。毕竟都是老狐狸了,谁也不可能把“是我干的”写在脸上。

  总体来说,这些六部九卿级别的大臣,多半都坚持认为不会有问题。特别是主考官刘三吾,公认的正直慷慨、志气高洁,不可能会干出这种事。

  仅有都察院的两位大佬,和大理寺卿认为,可以适当监察一番。有问题就处理,没问题也可以起个警醒作用。

  两方争论之后,也没得出个有用的结论来。老朱暗自点了点头,宣布把这件事放在第二日的早朝上再议。

  为什么要放到明天的早朝呢,还不是给这些大臣留出时间,好让他们今天晚上去码人,明天在朝堂上来个大PK。

  有时候别以为皇帝真的什么都不知道,只不过当局面在自己控制之下,高高在上的天子心态容易让人产生看戏的欲望而已。

  明天早朝上,百官都会各自站在哪方阵营,并不是完全真实的表现。还得结合今晚的观察,那些人相互联络了,然后又引发了哪些关系,这都是要结合进去分析的。

  所以说当皇帝真的很累,孤家寡人的说法也不是简单就那么四个字,而是一种真实的心理感受反应。

  在封建时代,皇帝和大臣们之间,说白了就是相互提防、利用、较量的长期拉锯战。要么东风压倒西风,要么西风压倒东风,和平共处的几乎不存在。

  纵观中国历史,但凡被冠以“明君”称号的,几乎都是被大臣压制。而那些被文人口诛笔伐的皇帝,其中却不乏有所作为,或者敢作敢为的。

  就以明朝来看,老朱和阿棣这对父子,在施政上都有被诟病的地方,然而他们一个再造中华,一个大扬国威。

  那明朝的明君呢,作为标准范本的仁宣之治,基本就是两个啃老族,一个把名教抬起来,另一个彻底毁了大明边防。

  孝宗也有弘治中兴,但是你细品,不是对历史比较熟悉的,有几个知道朱祐樘是谁。大臣们倒是嗨得很,到了现代社会的《中国宰相传》都在添油加醋吹捧,而相应的另一半《中国帝王传》中却只说孝宗如何善用大臣,还特么不就是说大臣们有办法吗。

  而历史上最著名的昏君之一,导致隋朝二世而亡的杨广,就真那么荒淫无道、昏聩无能吗?

  要知道自汉以来,编史的权利就掌握在名教手中。如何劝谏或者就是忽悠皇帝的必要性,再加上后朝说前朝的局限性,有选择的纪录和有计划的增减,真的再正常不过了。

  好,书归正传。大臣们退去后,老朱也做了安排,盯着这些大臣都会干点什么,锦衣卫探子可不是白养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