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六章 蔡家庄上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话休叙烦,书接前文。且说曹操带兵西征,当日到蔡邕庄前,因令军马先行,自引司马懿、杨修两位主薄,近侍百骑,到庄门下马,令人进府通报。当时董祀出仕于外,止有蔡琰在家,闻曹操到来,忙出迎接参拜。司马懿熟视之,见文姬早已不复当年垂髫模样,几不相识。不由扭过脸去,感觉有泪滑下脸颊,即偷偷拭去。却被杨修看见,故作不知。曹操至堂,蔡琰以晚辈之礼再拜起居,侍立于侧。曹操偶然抬头,忽见墙壁上悬挂两幅画轴,一是水墨丹青,一是碑文图轴。曹操于是起身,与司马懿、杨修共同观之。见那水墨丹青笔画繁复,飘逸婉约,便如刺绣,浑若天成。图中并无落款印章,但一看便知是蔡琰手笔。

  诸人凝目看去,见那画面上居中坐一中年男子,膝上揽抱一个男童,约有五六岁模样,胸前挂一块玉佩,晶莹可喜。曹操笑道:“文姬画的自然是令尊伯偕先生了,极为传神,便似生前一般无二,观之宁不令人心生悲叹。但不知这少年为谁?”司马懿听魏王如此相问,也不禁好奇心大起,往上看时,却吓得一颗心都要跳出胸腔来,暗道:“文姬怎地将他画在此处?”只是司马懿平生喜怒不形于色,曹操与文姬都未发现,杨修却看出他眼神有异。

  蔡琰见问,急忙答道:“此是我之幼弟蔡明,因未开蒙,尚无表字。乃家父逃难江南之时所生,五岁时即感于时疫而亡,故画其影像张挂于此,以慰思念之忱。”说到这里,泪水早已满腮,偷偷饮泣不止。司马懿又看文姬一眼,暗道:“这分明是少帝刘辩,自小养在洛阳玄都观中,小名史侯,又哪里是什么蔡明了?某与史侯在洛阳时自幼玩伴,岂有不知?怎生抱在蔡公怀中,又堂而皇之地挂在这里,是何缘故?”只是暗自沉思,脸上不敢带丝毫异样。书中暗表,这画上的孩童,果然便是史侯刘辩,只因自前次襄阳一别,蔡琰便对他念兹在兹,无时或忘。其后少帝虽回洛阳继承大位,父亲蔡邕也应召来京复任,但深宫似海,虽近在咫尺犹如天涯,再也无由得见。后闻少帝大婚,娶了唐妃,那就更是天各一方,永不相见了。蔡邕知道女儿心思,亦曾想过要求太师董卓,将爱女送入宫去为妃,无奈爱女却坚执不从。不为正妻退而为妃,又有什么意趣?只因这一个“执着”二字,不料反误了终身,一生多舛,也真是造化弄人!后来听闻董卓废了少帝,又令李儒鸩杀,那时蔡邕并未将少帝假死真情相告,文姬不知几次以泪洗面,午夜梦回,痛断肝肠。后来蔡邕不幸死于王允之手,少帝尚在人世之秘,满朝文武再无人知。今日陡见曹操问起,蔡琰心中复又大恸,一时想不出为这个假弟取个何名,即以幼时父亲常云“复明汉室”这个“明”字,急智应付。

  曹操并不起疑,恐其思起旧事伤心,继问蔡琰另一幅碑帖书轴,是出于何典。蔡琰拭泪答道:“此乃曹娥之碑也。曹娥负父尸于江,朝廷表为孝女。度支尚令邯郸淳当时一十三岁,作文镌碑以记其事,立石墓侧,时人奇之。妾父蔡邕闻而往观,时已昏暮,便暗中以手摸碑文而读,索笔大书八字于其背。先父当时所读即此碑文,妾请人拓而悬之于壁,时常观瞻,以作怀思。”曹操即读那碑文,果然言辞佳丽,不似十三岁少年文笔。又见其后镌有八字,乃是蔡邕笔迹:“黄绢幼妇,外孙齑臼。”曹操问蔡琰道:“你可知其意否?”蔡琰道:“虽是先人遗笔,妾实不解其意。”话音未落,杨修忽道:“臣已解之。”曹操急摆手道:“卿且勿言,容孤思之。”苦思不解,于室中踱步,众人不敢打扰。正踱步间,曹操忽见案上一架古琴,小巧可爱,不由就手而抚,有空谷鸟啼之音。曹操问道:“此又是何琴,可有名目?”蔡琰答道:“此亦先父所遗,所幸深藏于间壁之中,未被乱兵所毁——琴曰凤鸣。”

  司马懿忽然出口言道:“我闻此琴成双,乃雌雄为对。今即有雌琴‘凤鸣’在此,不知雄琴‘龙吟’安在?”原来司马懿幼时跟蔡邕学琴之时,所用便是‘龙吟’,因断弦被文姬隔门听出,故此记忆深刻。此时发言相询,自是欲令文姬认出自己,且有深谋。蔡琰听罢此言,浑身一震,仔细看了司马懿半晌,这才答道:“这位大人果是方家,所言不错。那架雄琴‘龙吟’么,因先父心痛幼弟早夭,已随葬入墓,不复见于人世了。大人即知此琴来历,必是先父故人,不敢动问高姓?”未待司马懿回答,旁边杨修已笑了起来,代为答道:“此位便是京兆尹司马防次子,司马懿字仲达者。曾师事蔡中郎,与夫人乃为幼年发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