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的“光饼”香喷喷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如果你到福建旅游的话,没有品偿一下光饼的话,那么你就有没有去游武夷山,没有去登日光岩那种遗憾的感觉。光饼这个小吃是福州以北福建中北部等地最受喜爱的传统饼类食品之一。在这些城市街道车站码头等人群热闹的地方,都会不经意间看到中年人或上了年纪的老人坐在一把小椅上,面前摆着一个圆圆的箥箕(一种用毛竹编的工具),箥箕里整齐地码放着金黄色的光饼,过往的人时不时买走光饼。

  据说,光饼这个名字还有个响亮的来历,有案可查是福州府志记载: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戚继光入闽抗倭时,便命后勤人员烤制一种简单的小饼,用麻绳串起挂在将士身上充当干粮,一边行军作战歼敌,一边随时吃饼充饥。后来人们感念戚公,便把这种小饼称作“光饼”。

  周末的一天,在宁德市一条小巷里,找到一家光饼制作店,师傅是个五十上下的人,为人热情,也十分健谈。他告诉我说:光饼是由面粉作原料,加碱和水揉成面团,适当时间地发酵后,说着,他就开始捏饼胎,那手指快速地在面团上转动,不到十秒钟,一个饼胎就捏成饼形了。这时,他用一根一头削尖的木棒,往放在面案板上的饼胎中间敲一下,那中间打出一个孔来,把饼胎一个个摆在案板上,做到一百来个时,才可以下炉烘烤。

  师傅说:做光饼的功夫都在下炉烘烤中,这个过程看起来简单,实际上技术含金量高着呢。一会儿,他就开始烤光饼了,先在一只特制的瓦缸内放上新采的松树枝叶点燃,那瓦缸口和底都小,中间突出比两头大,如妇女怀孕七八个月肚子似的。瓦缸外面用木板围一圈,木板与瓦缸间筑一层泥巴,防止瓦缸烧坏。松枝叶把瓦缸壁烧出白色时,白烟飘走了,瓦缸底剩下一堆炭火,就可以下光饼胚了。这时,

  食之香脆可口。烤光饼用的是一口1米多高直径约有一米的大缸。先用成捆的在缸内点起冲天大火把缸壁烧“白”,缸底只剩余烬,然后把需要两个人,我就自告奋勇地当一回帮手,把案板上的饼胚递给瓦缸边上的师傅,只见他接过我递上的饼胚,弓着身子,把手送入瓦缸内,飞快地把饼胚贴在瓦缸壁上,一下又一下,很有节奏。几分钟时间,一百多只光饼胚被整整齐齐贴瓦缸壁上,没有一个掉下来。师傅擦一把脸上的汗,又往瓦缸里加些木炭,让炭火把饼胚烤熟。时间到时,师傅一手抄起一把铲子,一手拿着铁丝编织的小娄,把金黄色的光饼铲到娄里出炉。师傅奖励给我两块光饼,这光饼又香又脆。

  随着现在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提高,再加上天南海北人流动大,各地对“光饼”也进行了较大的改造,口味也更符合五湖四海的人,福州市辖下的罗源县那里芝麻光饼小有名气。他们在光饼胚下炉前,在面上抹一层鸡蛋清,再撒上芝麻,才下炉烤。闽北建瓯市肉光饼也很有特色的,他们把肥猪肉去皮剁碎,调上味道再拌入葱后,撒在光饼胚上,入炉烤出,人们称为肉光饼,那香那脆,好吃得无法形容的,所以在闽北那一带的车站码头,高速服务区里都有人拿着这种肉光饼卖。如今交通发达了,建瓯肉光饼又加入了辣味,让人更喜爱,更让人留连难忘。闽东宁德市红糖光饼也可口,它是把红糖与面粉一起揉的,口感又软又甜。

  光饼吃法还很多样,它也紧跟时代发展的脚步,一点都不落后呢。有的人把光饼一边切开,将糟菜或者豆芽等放进去,跟夹心饼干一样吃,别有一番风味。现在酒店里,把光饼与海里的泥螺一起炒,名叫泥螺光饼,是一道下酒的名菜。其做法也不复杂,就是把光饼切成小块,放入油锅里炸到金黄色时捞出来,再把泥螺放入开水中烫几分钟,把两者一起下锅加调料炒一下,起锅装盘。光饼酥脆和泥螺的细腻滑舌,就着喝当地红酒,其味无穷。

  福建光饼也有几百年的历程了,但它总是跟着时代进步和发展的,如今交通发达,互联网电商踊跃,它也踩着节奏,走进世界上的千家万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