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王家湖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上世纪四十年代后期,黄垂明和余三江领导的闽东游击队,把曾经这个革命的摇篮,作为游击队活动的宿营地和落脚点,与国民党保安队和民团周旋在罗源、古田、宁德交界的山区。

  王家湖村蔡家大大小小的人鼎力支持了闽东游击队,蔡桃亨负责筹集粮食,蔡慈亨负责治疗游击队员的伤病,其它人也都有明确的分工,把游击队后勤保障工作搞好。

  游击队员住到王家湖村时,在村头一个叫垄头岗的路口和村尾荒田垅的山头上各设一个哨兵,这些日子里,王家湖村夜晚最为安全。

  国民党保安队闻讯追来了,在村里找不到游击队时,就把蔡家老小十八床棉被抱走,那是寒风刺骨的冬天,不知道蔡家人这样寒夜是怎么渡过?更为要命的是蔡清亨和蔡祥亨等人被抓到古田县毗源村去,保安队用竹签伺候他们的十个指头,着急的家人四处借了六百块大洋送去,才把他们换了回来。不过,他们的手指已成终身残疾,记录了与国民党斗争的历程。

  有一次蔡桃亨到斌溪村的余行行家借大米给闽东游击队。

  驻古田县岭里村保安队来王家湖追剿游击队,游击队已经无踪影,他们在竹林里拾到游击队写给余行行的借条。余行行被抓到岭里村,严刑酷打,大腿打得皮开肉绽。

  同时,保安队己经在山上挖好了土坑,准备把余行行活埋。

  关键时刻,一个在国民党军队当军官的杉洋余氏同族出手相救,余行行才从死亡路上拣回一条老命。

  黄垂明指挥的游击队员已进入伏击阵地,两挺机关枪已经架起来了。这是1947年初夏的一个上午,头顶上太阳已经炎热了。

  主阵地设在王家湖村尾的一片风水树林里,在对面路上拦头截后游击队员已进战斗位置。跟国民党保安队周旋了几个月,这次作战是天赐的良机。

  不多时,保安队大摇大摆进入了伏击圈,游击队员手里的枪瞄准缺口准星已与保安队连成一线,只等着指挥员黄垂明下达命令。

  黄垂明抬起右手,正准备下达战斗射击命令关键时刻。

  蔡清亨蔡慈亨蔡桃亨蔡祥亨等人出现在他面前,扑嗵一声跪下,齐声说“不能打啊,这仗不能打啊。”

  黄垂明被眼前一幕惊呆了,举起的手定格在头上半空。想不到一向支持游击队的蔡家人,今天竟如此软弱,是不是疯了?

  蔡慈亨有情有理地说道:“这仗不管打赢了还是打输。王家湖村必被保安队的报复。我们人和房子都没有了,以后你们游击队来,去哪里落脚?”

  道理入了黄垂明的头脑,心里对自己说:自己怎么没有考虑到这点呢?不一会儿,伸在空中的手缓缓地放了下来。

  游击队员眼看着保安队大摇大摆地走。

  山村里,一场战斗就这样没有打响的。

  全国解放临近,蔡清亨儿子蔡金源和蔡金荣也走上革命之路。解放后,他俩都献身社会主义工业战线。

  蔡慈亨革命贡献大,解放初期,罗源县老区办给他颁发奖状一张予以表彰,并附一信:确认他1934年参加革命,同时鼓励他积极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他也时去宁德地区找当上领导的黄垂明和余三江。老友相会今非昔比,回想了当年王家湖村岁月,油生了几多感慨,有叙不尽当年魚水之情,每次黄垂明都给他热情接待,还给他回家的路费。

  这些凝结的大大小小的红色故事,就像稻田里弯下的稻穗,沉甸甸的,蔡家后人还能如数家珍般地讲述,激发着无尽的革命热情。

  上世纪八十年代,载有红色革命印记的蔡家油坊久经风雨的洗刷而倒塌,成为文物保护工作的一件重大遗憾事。

  前些年邻近仓前村黄乃通任老区办主任时,重视王家湖的革命古迹修复工作,争取经费作为修复保护,由当村委干部蔡让负责落实具体相关工作。

  宁德市政协魏福根副主席十分关心王家湖村革命遗址修建工作,多次与时任县高官何杰明沟通,得到了积极支持,由县委刘必霖副书记负责牵头这项工作,带领县相关单位负责人到王家湖现场办公,对修缮工作进行规划部署。

  一块红色的土地,托起一段红色历史的记忆清晰。

  您好!王家湖。

  那些曾经被革命者走过的路上脚印,盛满了岁月风雨,已经长出参天的大树,他们住过的房屋,办公过的楼房,烙上了红色的印记,写进了中国红色革命的史册。

  王家湖村被中共罗源县委设立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蔡家的油坊被罗源县人民政府立为“中共罗源县委旧驻址”。

  叩响山村红色历史之门,播放红色的旋律!

  永远纪念那些为革命而逝去的英灵。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