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太学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太学在雒水南岸,吕煜与王宁从开阳门出城,过了桥,便到太学外了。

  庠序,辟雍。

  环水带桥,远远的高楼便是明堂。

  但吕煜的目光只是定格在近处的太学身上。

  若说近处,这话说得也不太合适。

  因为太学太大了。

  汉武帝时,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愿陛下兴太学,置明师,以养天下之士”的建议,于京师长安设立太学。

  王莽时天下散乱“礼乐分崩,典文残落”,“四方学士多怀协图书,遁逃林薮”,太学零落。

  当东汉光武帝刘秀称帝后,戎马未歇,即先兴文教。

  汉光武帝起营太学,访雅儒,采求经典阙文,四方学士云会京师洛阳,于是立五经博士。

  建武二十七年,建造的太学讲堂“长十丈,宽三丈“。

  永建六年,汉顺帝诏修:赶学,“凡所造构二百四十房,千八百五十室“。

  每年用工徒竟达11.2万人,营建规模达到了空前的水平。

  至汉质帝时,太学生人数已有3万余人。

  东汉末年,太学生虽有减少,但也有近两万人。

  远远望去,是一眼看不到头的房舍。

  太学有祭酒,也就是后世的校长,祭酒下面是博士祭酒,相当于政教处主任,其下便是五经博士,是各年级不同学科的组长。

  西汉之时,只有五经博士,五名博士分别对应《诗经》《尚书》《礼》《易》和《春秋》五本儒家经典。

  一名博士可以传授数百甚至上千名子弟。

  当然,博士虽然是大儒,也善传道授业,但更多的是博士子弟中的佼佼者代为传授知识。

  像是博士亲自教导,那最少也得是记名弟子。

  否则只有在讲座的时候才能得到博士的传道授业解惑。

  当然,随着时间发展,五经博士早就不止五人了。

  到东汉末年,说起来五经博士已经有十六人了。

  《易》有施氏、孟氏、梁丘氏、京氏四家;《书》有欧阳氏、大、小夏侯三家;《诗》有齐、鲁、韩三家;《礼》有戴德、戴圣、庆普三家;《春秋》,《公羊》二家,分别是严彭祖、颜安乐;《谷梁》一家。

  当然,因为研习谷梁的人大部分转修左传,导致谷梁式微,自然也不能入五经博士了。

  加之《庆氏礼》,排除这两位,十六人刚好剩十四个,也就是十四经博士。

  值得一提的是,弘农杨氏家传的经典就是《欧阳尚书》,而汝南袁氏家传的经典就是《孟氏易》。

  两家都是四世三公,也正是因为家传的经典是五经。

  这也可以说是顶级士族的标志了。

  来学习五经的人,只要是学了《欧阳尚书》的,都可以说是弘农杨氏的门生,学了《孟氏易》的,都可以说是袁家门生。

  其优sp;当然,因为研习谷梁的人大部分转修左传,导致谷梁式微,自然也不能入五经博士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