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召对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张居正出班接诰。跪地奏道:“主上平台召对,洵为盛典。今臣蒙天恩,不胜欣戴。不能仰赞圣明万一,尤不胜愧悚。”

  皇帝回答:“卿忠诚谨恪,协赞勤劳,当得起。”

  张居正叩头道:“谢主上天恩褒励。然平台问政,孝宗以来不见于我朝,百官闻之,无不喜色相庆,谓复见孝庙时盛事,熙然有太平之望也!”

  皇帝回道:“卿之意,朕已知之,当告于祖宗皇考。”

  张居正叩头道:“主上圣明天纵,臣不胜欣然雀跃之至矣!”

  于是赞礼官赞道:“诣奉先殿、弘孝殿、神宵殿,百官先导!”

  这一大段话,都是礼部提前拟好的,平台礼制的制定,翰林院制诰学士和礼部诸官忙乎了好几天,包括朱翊钧和张居正的对话都是按剧本演出。否则,皇帝和臣子说话都是这般文言,却累也累死了。

  有明一代,皇帝和臣子往来办公文书,都是半文半白,只有盛典时,才如此这般。

  百官和皇帝到了奉先殿等祭祀祖宗的宫殿,朱翊钧按照礼部安排,行礼告庙如仪,这平台召对才进入下一阶段。

  在建极殿后身,有镇宫之宝云龙阶石,乃是明成祖建设紫禁城的时候,从北京房山大石窝采取的一块重达300吨的整块石料制成,是紫禁城最大一块石料,也是古代工程上的一个小小的奇迹。

  云龙阶石九条高浮雕的神龙,分为三组。散布在长达五丈三尺、宽一丈、厚六尺五寸的整块艾叶青石上。青石底部为海水江崖。

  云龙阶石是皇帝御道,两侧各有不同方向的台阶数条。在长达近二十米的斜坡上,有三条百丈长的汉白玉栏杆环抱御道,将整个殿后面的云台分为梯田式的三层,栏杆下凿有一千一百四十二个石雕龙头,中有管道相连,是为千龙吐水,整个殿后蔚然大观,壮丽宏美。

  云龙阶石是外朝和内廷的中间线,也是御道的终点。在云龙阶石顶点,建极殿后门处,有一座云台门,隔绝内外。云台门两侧,建极殿有两个小侧门各自通向两个不过数丈见方的小平台,两侧石阶相连,东侧平台即为此次召对的地点。

  此时小平台周围已经用黄色帷幔围上,以当寒风。其中已经设好御座,上有罗盖。御座之前,设椅子一张,长几一个,并有地毯、三足鎏金香炉、兽头暖笼等宫廷器物,不必细表。

  皇极殿宣诰对答,朱翊钧诣祖庙后,自云龙阶石御道而上,仪仗人等从旁引导,步入云台门东侧的小平台之上,转向御道而立。

  赞礼官宣旨道:“宣太子太师吏部尚书建极殿大学士张居正觐见!”云台栏杆之下,盔甲鲜明的大汉将军先三个一起大喊一遍,后十个、百个依次大喊,声震全宫。

  御道起点处,张居正携百官肃立。待听得旨意下来,张居正手持玉圭,整肃仪容,朗声道:“臣张居正领旨!”

  即在礼部侍郎王希烈引导下,沿着御道边缘拾阶而上。在步入平台前,张居正面对东侧平台跪下,手持玉圭朗声道:“臣张居正觐见!”

  赞礼官宣旨道:“宣!”

  张居正起立,最后一次整肃衣冠,进入黄色帷幔之中。此时朱翊钧在御座前站立,张居正不敢直视皇帝,低头前驱,再次跪下,山呼道:“臣张居正叩见皇上,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翊钧朗声道:“平身,赐座。”

  张居正谢恩毕,起身肃立。朱翊钧转到御座上端坐,才道:“张先生坐。”

  张居正再次谢恩,到长茶几后面的椅子上坐了,平台召对的礼仪部分此时全部结束,进入正题。各位读者:写历史文尤其是帝王文真的很累,为了这章,老摩参阅了N多资料。有时问自己,为什么要自找苦吃?老摩想法如下:将皇帝写成邻家大哥式的人设相对简单,行为也可幽默搞笑,笔力雄健的将人物的骨肉写的会很丰满,但失去了浓浓的历史味道,也和当时的皇权至上的社会现状和时人心理严重不符。读者们各有所爱,老摩不予置评,但自己还是想写些不一样的;还有写这么多礼制(老摩非历史专业,可能有错漏之处),就是尽量想还原一个皇帝身上被束缚的礼制枷锁并非想象的那么简单,他不能任性随意而为,主角将来所要克服、突破的,比草根英雄更多,而这也是老摩写这本书的主旨之一。总而言之吧,这一章从昨晚半夜开始写,近天明才写出来,尤其是诰书下半段,老摩真是被它搞得精疲力竭了,今晚就这一章可好?老摩想睡一大觉,养养精神。  拜求推广、推荐,收藏!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