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0章 博古通今!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首诗相较于《桃花庵歌》,显得更为青涩稚嫩,没有是唐伯虎诗作的那种沉稳。”

  陈逸倒是摇了摇头,

  “大家都将这首诗和《桃花庵歌》作比较,我倒是觉得这首诗和唐代崔护的《题都城南庄》更相似。”

  “你们看,‘那时那日此门中’对应的是‘去年今日此门中’,‘日日桃花笑春风’则是对应‘桃花依旧笑春风’。”

  “几乎可以认定,这首诗是在《题都城南庄》的基础上改编而成的。”

  “那作者为何要改编呢?刚才林老爷子也说了,这首歌的表达情感上稍显稚嫩,所以当时作者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年纪肯定不大。”

  “年纪不大,诗力自然也不雄厚,所以才会对《题都城南庄》进行改编,并且加入了自己的续作。”

  林东鹏和许明军等专家纷纷点了点头,很是赞同陈逸对于这首诗的分析。

  众人也是愣住,听着陈逸的分析,都是一愣一愣的。

  柳如烟等人看向陈逸的眼神,更是变了又变。

  敬佩感不断提升。

  “年纪不大,却能够仿写作诗,作者估计也就只有十四五岁,那这个年龄段的,按照现在来看,就是青春期,也就是春心萌动的时候。”

  “我们在看到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春来三月香风送,便是晚晴问君安。’这里面提到了一个词语叫做晚晴。

  晚晴是什么意思呢?是连日的雨天,这会儿终于天气放晴了吗?”

  陈逸的这一问题抛出来之后,瞬间让在场的所有人眉头紧皱。

  在古代的诗词中,晚晴可不就是指连绵的阴雨天之后,天气总算放晴嘛?

  再不然,那可能就是意象,喻指那些拨开云日见月明的新兴事物。

  那这首题画诗《桃花庵遇仙记》会是这个意思嘛?

  感觉这两个解释放在这首题画诗里,似乎都不搭。陈逸的这一提问,确实难倒了在场的所有人。

  五名专家当中,其中一位对诗词颇有研究的老人猜测道:

  “难道是指人名?晚晴是一个人的名字?”

  陈逸点点头,“确实是一个人名,而且这个人是唐伯虎的初恋,慕晚晴!”

  “唐伯虎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正值青春期,就像这个时代的青春期少年一样,对外界的新环境对事物都抱有美好的幻想。

  当日,正值青春的唐伯虎在桃花树下与慕晚晴初相逢,慕晚晴在桃花树下回眸一笑,深深牵动着唐伯虎的心绪。

  所以结合整句诗来理解,这首诗以及这幅画,都是唐伯虎为自己的初恋慕晚晴所创作的。”

  陈逸的一番解释,瞬间让围观群众发出一阵惊呼。

  “我去,原来这小哥不仅对古代的文物颇有研究,在诗词方面也是非常精通啊...”

  “我惊呆了,这小哥是学霸中的学霸啊!”

  就连一旁的唐韵,看到陈逸的侃侃而谈,眼中也是异彩连连。

  这时,林东鹏也只得无奈一笑:

  “陈小友,虽然你对这首题画诗、以及画作的内容解释地非常合理,但是,要鉴别字画,还是得有证据进行论证才行得通啊。”

  陈逸不可置否地说道:

  “林老爷子说的是,不过考究证据,确实是有的。”

  “其实大家仔细查唐伯虎的资料会发现,唐伯虎在十五岁那年进入南苏府秋山院,成为了一名府学附生,而当时的南苏府秋山院,不仅以讲学之风闻名于天下,更是以其后山的桃花林为世人称道。”

  “唐伯虎笔下的桃花林,应该就是他在在南苏府秋山院求学时候的那片桃林,因此可以印证唐伯虎当时的年龄。”

  陈逸这么一说,其他人纷纷查出手机,去搜索唐伯虎的相关资料。

  很快,他们就看到了唐伯虎年轻时候的信息。

  唐寅,生于成化六年(4年)二月初四。

  于成化二十一年(4年),进入南苏府秋山院求学。

  “我去!这小哥哥这么恐怖的嘛!”

  “简直是博学多才啊!学霸中的学霸!”

  在场的群众纷纷感叹,原本以为这位小哥,只不过是个运气好的二愣子。

  然而今天看到陈逸对对此、对画作竟然也有如此高深的造诣,不由得啧啧称奇。

  “陈小友果然对唐伯虎颇有研究啊,不知道你还看出了什么呢?”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