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72章 收下四个国家作为外交利息(六千字大章)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跋帝是一个生于叙利亚的希腊血统贵族,娶了阿尔达班五世的远房表妹满艳。

  跋帝和满艳所生的儿子摩尼今年才四岁,也就是原本历史上后来改良了波斯地区传统琐罗亚斯德教、创造出摩尼教的那个人。

  此刻,跋帝开门见山奏道:“陛下,昨晚有后方北海(里海)呼罗珊部的信使来报,说是有一支数千人规模的骑兵部队进入国境,日行百余里。

  他们自称是汉朝国史,听闻我国与罗马人近年来连续资助对方内部的叛徒,故而前来调停、希望拜会陛下、劝说各方罢兵言和,并且盟誓承诺以后都不再支持对方内部叛匪。

  内附呼罗珊部不敢阻拦,只好先派人快马请示陛下,当如何处置?若是再不拦截,以汉使的行进速度,最多五六日后就可以抵达泰西封军前了。”

  从里海南岸的土库曼和伊朗交界处、要抵达两河流域后世伊拉克的巴格达地区,五天当然是走不到的。

  但因为呼罗珊人派出斥候报讯时、这些斥候本身赶到泰西封都花了好多天了。

  所以这里说的“再有五天”,只是指杨修的行进速度比帕提亚人的“六百里加急”再慢五天,是时间差而非绝对时间。

  阿尔达班闻报,第一反应自然是担心自己的军事安全:“汉人怎敢带兵深入我帕提亚国境?使团需要带数千骑兵么?可知道这些骑兵战力、装备如何?”

  他自己倾国之力才两万多铁骑,剩下都是轻骑。这也算是这个时代最强游牧骑兵强国的底蕴了。

  要是汉人的单兵战斗力也不弱的话,这支力量万一倾斜到帮助罗马人的那一侧天平上,也不容小觑了。

  跋帝立刻如实回禀:“据呼罗珊部探查,这些汉人果然学了我帕提亚的铁甲骑兵之利,不过因为是跋涉数千里而来,马匹不堪负重,所以只有不到一千人装备了铁甲,其余都是皮甲弓骑。人数约在三千人,所带马匹近万,还有数百辆汉人那种独特的船型大车。”

  跋帝提到的船型大车,当然就是当年李素诸葛亮造的“西部大篷车”了,既可以当车用也可以涉水过河,运载量还比较巨大,需要至少六到八头牲口拉动。

  帕提亚人和贵霜人最近也有随着技术扩散,慢慢开始造这种大篷车,以改善后勤、和降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运输成本。

  不过他们造出来的大篷车只是形似,具体技术细节上还是远不如汉人的做工,运输省力效率和耐用性方面也都有差距,就跟90年代的合资车和原装车区别差不多。

  游牧帝国的工业技术,怎么可能跟大汉相比嘛。

  看汉人这架势,阿尔达班倒是觉得汉人应该是来谈判的,不至于搞武力威胁,稍稍松了口气之后,静下心来仔细盘算,他很快就意识到这事儿对他没坏处。

  他现在本来就是外强中干,有个台阶下有什么不好?

  于是乎,机缘凑巧之下,这荒诞的一幕还真就实现了——汉使带了区区三千骑兵,远涉五千里而来谈判,居然就成了决定这个局面平衡的关键一手。

  (五千里是从离开乌孙西部边界开始算起、到泰西封为止。如果从长安算起,到泰西封一共是一万两千里,还只是直线距离)

  这牌面也是没谁了。

  帕提亚方面做了郑重的接待筹备,也不敢怠慢。五天之后,好整以暇的杨修,就得到了阿尔达班五世的亲自接见。

  ……

  “汉朝皇帝特使,见过安息王。”

  杨修来的时候,带了各种语言的通译。丝绸之路重开已经快二十年,大汉在兰州、长安、雒阳等地也各聚集了不少西域来客、学者商人,所以要找翻译已经比较容易。

  最夸张的是杨修这人也算博闻强识,都四十来岁年纪了,为了这次出使,反正过去这一年的筹备期、赶路期也没别的事情可做,居然就把罗马人用的拉丁文,和帕提亚高层用的希腊语,给学了个大概。

  此时此刻,简单寒暄打招呼,杨修也不用通译,直接亲自开口就是希腊语,语言态度不卑不亢,只是拱手微微一揖。

  听得阿尔达班五世一愣一愣的:汉朝也是够开眼看世界的,居然对外面的情况那么了解。

  当然,杨修也不会一直说希腊语,一开始秀几句那是显示自己的才智。后续具体谈判中,汉使说汉语是体现大汉地位,不可能去用蛮夷之语谈大事正事。

  以后应该让说希腊语和拉丁文的p; 帕提亚人和贵霜人最近也有随着技术扩散,慢慢开始造这种大篷车,以改善后勤、和降低丝绸之路上的贸易运输成本。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