番外第2章 周瑜归降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尤其是河北,因为光武帝刘秀当年就是从河北起家的,河北豪强一直跟东汉创业军阀集团紧密绑定,从东汉初年起就没有土地产权洗牌过。</p><p>曹操的血腥清洗虽然是为了洗掉袁绍的世家根基,建立他自己的统治。但实际上曹操也只享受了一年红利,没来得及收回全部成本,就被刘备干掉了。</p><p>所以,刘备得到的关东,虽然人口比预期少了,好歹贫民大多都有了田,很适合后续的休养生息发展。</p><p>而且,不管刘备的人口普查做得多彻底,以当时的统计技术水平,隐户肯定不能完全根治。所以估计大汉全境账面人口2820万,实际总人口还是可以勉强够到三千万大关的。</p><p>2800万,相比于原本历史上七十多年后、三国结束时,全国只剩1600万总人口战争刚结束时官方统计才700多万人,隐户很严重,按照史学家估计实际应该在1600万左右,那还是多出了一半都不止,确保汉人统治的稳定、对四夷的威慑,那绝对是够用的。</p><p>……</p><p>人口核查的事儿了解清楚后,今年剩下的最后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如何完善刘备北巡期间、李素帮他想的那套“用少量长期世袭免税券”,来换取那批早期持有大量战争国债抄引的勋贵,以放弃债券的方式换取免税券,以降低朝廷还债的财政压力。</p><p>毕竟前面也统计了,要扛过战后重建免税期,朝廷的国债发行总额会超过五百亿钱,算上利息就是七八百亿。这个负担实在太重,而且抗风险能力很差。</p><p>李素怕的不是朝廷缺钱,而是怕朝廷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信用体系,因为中途意外而蒙羞。</p><p>毕竟信用是很难建立的,一有风吹草动,你加税容易,可你的债券也会跟原本后世历史上、朱元璋的“大明宝钞”一样很快被人嫌弃,恶例可不能随便开呐。</p><p>在诸葛亮家族放弃了五十亿债券后,加上李素的家族也带头放弃了一部分,再加上甄家、糜家的一部分操作,</p><p>朝廷的总国债本金压力,从五百亿降低到了三百五十亿左右,压力一下子小了三成左右。将来预期的还债所需年限,也一下子短了至少四五年,甚至更久。</p><p>当然,这里面李素放弃的那部分,也不是白放弃的,其中一部分也是为了他最近两波的加封县数。</p><p>因为最近两年的统一战争里,他除了对淮南的征服以外,其他其实只是些围追堵截的工作,严格来说够不上每年加两个县,确实需要再凑点钱。</p><p>当然这个性质不能叫“买爵位”,而是早就已经“毁家纾难”,现在来“放弃要债”,这样也好堵住将来民间直接拿钱买爵的恶例</p><p>你得是朝廷有困难的时候,主动用自己的钱帮朝廷做事,朝廷后来还不出来,非要减免,才会给换爵位。</p><p>这就好比是“转股债”和“直接卖股权”的差别。直接允许鬻爵那肯定是不对的,等于直接卖朝廷的股份。</p><p>而卖“转股债”的本质是发债,债还不起了,经营者主动依约把债权置换为股权,这不能说是直接卖股。因为只要他还得起,你就只能兑现债,拿钱走人,不能变成股东的。</p><p>而且考虑到李素的封县数量已经等于关张赵相加之和了,为了降低仇恨,放弃一些债券,也是降低民间的猜忌。同时债转股这种形式,也不算“邀买名声”,对个人名声的作用,基本上算是正负相抵。</p><p>最后,李素也适当参与一下这事儿,可以起到一个示范作用,同时让诸葛亮家的行为显得不是太突兀,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保护。</p><p>制度设计好之后,刘备和财部尚书刘巴最担心的,就是这种“可世袭的永久免税权”对朝廷的长期商税税源的影响。</p><p>毕竟这等于是为了眼下一二十年的财政压力减负,给子孙后代套上一个细水长流的少收财源。</p><p>所以种类和细节的设计,就必须很谨慎。</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