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8章 重回桃园,封赏功臣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来。</p><p>当然,在讨论的过程中,刘巴也提出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那就是发债规模缩小之后,也要提防民间的“存本取息”承兑压力。</p><p>因为往年经常有商人为了“取出后再存”多出来的1%复利,把部分前一年的抄引兑换成今年新印发的。</p><p>如果新的一年限制了新债发行总量、而且比往年萎缩,很有可能朝廷会筹不到钱,所有新债配额,都被存本取息的人兑换掉了,并没有新钱进来。</p><p>这样的话,朝廷财政还是会扛不住的,所以李素听取了刘巴的推演后,给政策留了个口子,</p><p>宣布“朝廷所制定今明两年的发债总额上限,不包括存本取息式兑换的金额。存本取息上限单独另计,但不得高于现金购买的新债,兑完即止。”</p><p>这么修修补补之后,战后恢复期的财政艰难阶段,估计可以平稳过渡。</p><p>有了这么多惠民的善政,关东各州百姓的日子,也会好过一些。</p><p>具体到各州的情况,淮南地区在人头税全免的情况下,只要第一季粮食下来,百姓几乎就能立刻从生死线上挣扎回来。</p><p>兖、青二州虽然也惨遭曹操去年的拉壮丁之祸,但毕竟没有直接被战火破坏,扛到八月份不出事儿,基本上也就过去了。</p><p>豫、徐的淮北地区是受害最惨的,好在赈济也最关注,还充分组织百姓尽量多分田种田。豫州有鲁肃主持布政使的工作,诸葛亮也在徐州北部巡视辛劳了数月地方工作,总算是把隐患都处理掉了。</p><p>诸葛亮老家琅琊,那也是徐州最北面的一个郡,十几年没回故乡了,有机会还乡诸葛亮还是愿意出点力的。</p><p>他甚至还发挥自己的工程和技术才智,因地制宜给徐州百姓贡献了好几样有利于恢复生产的农业工具。</p><p>还利用东海郡沿岸的风力资源,结合在益州和关中、司隶已经成熟多年的水车系统,发明了风车碾坊,好让人口凋敝的徐州百姓节约劳动力,在缺乏落差水能的环境下,也能用机械动力碾米磨面。</p><p>考虑到造风车的早期成本比较高,需要大量的木料。诸葛亮还惠民地在故乡放开了对“水车驱动木材切割作坊”的“专利管制”,让当地老乡可以不用缴纳专利费就建设木材切割作坊、打造卷笔刀型的木料车床。</p><p>加工圆木的车床,在战争结束前原本是管制的,官方不允许往关东地区扩散这些技术。曹操虽然最后一两年有了,但也是靠偷的,只给军工部门用来车枪杆箭杆。</p><p>现在天下一统,这些民生技术可以放松,惠及全体大汉子民,徐州地区民间才允许普及木料车床。</p><p>至于水车锯木机,那玩意儿问世才第三年,是当初李素营建雒阳新城、在孟津建造船厂,为关羽的部队打造黄河战船时,黄月英发明的。</p><p>这次诸葛亮等于是慷老婆之慨,把自己妻子的发明拿出来免费授权,给故乡父老临时白用。</p><p>诸葛亮还顺手改良了一下徐州东海郡等地百姓的海盐生产技术,在煮盐的基础上结合当地天气环境,发明了晒盐和煮盐相结合的办法,节约燃料和人工。</p><p>不过如今才第一年,诸葛亮路过时也只是做了点调研和尝试,来不及大规模推广。毕竟后世要修建沿海的盐田,在早期建设的时候也是需要大量投入人力物力的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