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6章 李素终究只是个修水利的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隋之前的北周末年,南朝梁陈交替的过程中,北周已经把蜀地夺了。南朝最后一朝的陈没有拥有蜀地。所以隋初蜀地已经暂时被北朝收复了几十年了,统治者觉得问题不大。</p><p>可后来的历史证明,蜀地的割据倾向一直还是有的,历史上后来宋朝的君主见识了五代十国时前后蜀两度割据的教训,也想过这事儿。</p><p>只是宋朝是“士大夫共治天下”,君主没法独裁,也没杨广的魄力和动员能力,加上当时修这条短短四十公里八十里的运河时,遇到了一些工程困难,所以没这个决心搞到底。</p><p>按照原本的历史,这条穿越方城垭口汉朝叫堵阳县,位于博望和叶县之间的山坳里的运河,一直到20世纪末,“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时,才下定决心修完。</p><p>现在李素建议修通这条运河,益州种田多年的物资,就能直接顺着长江运到南郡,然后甚至都不用去武昌,可以从南郡直接到汉津口然后逆流到襄阳</p><p>因为汉末云梦泽、夏泽、夏水这些航道还没彻底淤塞,之前孙策偷袭南郡的时候甚至都走过。走江陵到汉津,能比绕武昌再额外节约往返九百多里路。</p><p>然后就是从襄阳转入淯水经新野入运河、经昆阳后沿着颍川到鸿沟。蜀地积蓄多年的富庶物资可以支援黄淮战场的消耗。</p><p>也就是说,益州的物资到江陵集结后,有新运河的情况下,走北线从江陵到许昌,总里程才刚一千里出头。</p><p>没有新运河,走长江继续顺流而下、濡须口转合肥转寿春,是两千八百里。如果寿春再绕回来到许昌的话,逆流走淮河和颍川,还有八百里当然实战中肯定不会指望围攻许昌的时候,要从合肥运粮过来,那太夸张了,沿途八百里敌占区都已经先凿穿了。</p><p>但不管怎么说,益州物资往未来的司隶中枢地区调运,新运河节约两千多里水路路程是肯定的。</p><p>而且,不能因为历史上后来宋朝放弃了修这个运河,就觉得这个运河不重要,因为那就等于倒果为因了</p><p>宋朝的时候,江南吴地的经济发展已经很好了,而且朝廷放弃了一贯建都雒阳,东移到了汴梁,就是尽量靠近鸿沟,靠近大运河,吃漕运来保障首都。吴地够朝廷吃,也就没必要非得再降低蜀地物资到中枢的损耗。</p><p>另一方面,运河和一个地区的经济发达程度,并不是“这里已经发达了,所以运河修过来掠夺这儿的物资”,而是“先把运河修过来了,所以运河沿岸才发达了”。</p><p>杨广和唐朝前期,经济中心全在河北。后来北方打烂之后吴地能在五代十国到宋飞速崛起,是因为运河沟通了河北中原和吴地,另两块打烂了,当地的资源当然要沿着运河往吴地倾斜、迎来“吴地大开发”。</p><p>如果李素修了方城垭口的运河,说不定以后再有北方战乱、资源大举避乱南下,就是导致“荆楚大开发”和“蜀地大开发”了。</p><p>就好比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