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5章 诸葛亮:打一杖就能总结出一本兵法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他人多,而无法发挥外线优势,无法让他的五十六万人同一时间、同一地点、从不同方向向同一目标发力,所以多出来的人力暂时成了无效人力。</p><p>但是,诸葛亮也敏锐地指出:想要在人数远超十万人时,如臂使指精确到毫厘地让大军从不同方向同时对同一目标发力,难度简直难如登天!</p><p>或许,未来有更好的远程军令通讯手段、或者更快捷的外线兵力调度集结手段,那就能把这事儿的容错性提升,降低被敌方的内线神将打时间差、实现局部优势兵力的概率。</p><p>这个兵法论述,同样是石破天惊。如果让李素看到了,肯定会惊叹:这不就是1860年代后,随着铁路、电报等技术发展后,德军总参谋长毛奇对约米尼、克劳塞维茨等旧时代军事理论的升级么!</p><p>毛奇就是看到了电报和铁路的出现,意识到“几十万大军精确约定一个时刻、从不同方向抵达同一目标并同时总攻”成为了可能,才一改约氏克氏强调“要抢内线便于集中兵力”的旧军事论调。</p><p>事实上,毛奇后来也用历史证明了他外线战略思路的优势他的敌人,奥地利的阿尔布雷希特大公,乃至法国的拿破仑三世,信仰的都还是六十年前拿皇的内线思路。可是铁路电报一出现,内线动员集结的效率就不如外线了。</p><p>拿破仑三世学他亲叔叔,结果就是色当战役只能在同一地点同一时间集结12万人,而毛奇能集结20万人、同时不同方向合围他,还不给他时间差。</p><p>后来的历史也一再证明,在没有机械化部队出现之前,内线作战单一阵营的最高集结效率极限,也就是十来万人,再多就堆叠不到单一战场上了不光色当战役如此,更早的滑铁卢战役也是如此。滑铁卢时法军才8万,英普等反法同盟军加起来12万。</p><p>双方都不会外线分进合击,那就是双方都只能投入10万人量级。其中一方学会了外线分进合击同时到达,那学会的一方可以多投入数倍,比如毛奇的20万。</p><p>不过,或许有人会奇怪:诸葛亮又不可能预测毛奇的存在,他如何会预测出“通讯和交通科技的进步,能增加外线优势一方的容错性,而且内线优势和外线优势转变的临界点,是每一方兵力达到十万人”呢?</p><p>答案是:诸葛亮依然是从历史中找答案,比对思索之后,才这么写的。</p><p>不得不承认,华夏悠久的历史是一个宝库,哪怕是汉末的人,能够找的前人经验也已经足够用了,关键只是看读史的人自己智商如何、会不会触类旁通总结。</p><p>诸葛亮从历史上找到的那个“毛奇型”的人物,便是韩信。</p><p>理由很简单:垓下之战,楚军十万,汉军三十万。而韩信是扎扎实实做到了“三十万人分进合击、同时对项羽输出,不给内线的项羽抓住各个击破的时间差”。</p><p>可见,韩信是一个不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