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3章 围标式科举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p>这里说句题外话,杨修因为父亲杨彪跟着雒阳朝廷旧班底去了邺城继续当太尉,杨修也只好到袁绍那儿去了,就是最近一两个月的事儿。</p><p>好在杨修本身就是两头下注,当年他做外交官时,促成刘备袁绍联盟,本来就是两头卖好联手坑袁术、曹操,所以杨修为了父亲而投袁绍是丝毫没有障碍的。</p><p>杨家和袁家的联姻关系也一直在,杨修去了之后袁绍又嫁了个本家侄女儿给他。还把杨修的官职从原本雒阳朝廷的大行令进一步提拔到大鸿胪丞,相当于是从外交部门的三把手提到二把手了。</p><p>杨修没法被刘备持久拉住,也跟袁绍的九品官人法的诱惑力对世家大族尤其是四世三公家族的诱惑太大有关,哪怕跟着刘备也很有前途,依然让名门望族投袁。这也是李素不得不打着改革察举制弄有限科举制的原因之一。</p><p>好在刘备也不缺人才不缺做官的,天下总有有才干的,那些名门望族名声大的投了袁,刘备还可以拔擢发掘有才无名望的人。</p><p>李素跟诸葛亮刚聊完他本人在后续变法中的工作安排,法正和刘巴等人也到了,数人一阵寒暄之后,李素便吩咐侍女布席开宴,大家边吃边聊变法第一步的执行。</p><p>法正见诸葛亮也在,还跟他私聊了一会儿,确认诸葛亮是否知道察举制变法的具体内容、有没有资格与闻。得知李素并不瞒他,法正也就敞开了吃喝讨论。</p><p>李素让自己的私人秘书邓芝取来几个卷轴,先把考试的具体方法厘清了一下:“我们这个察举考核改制,主要是要把笔试和面试都稳定化、制度化,确保每个官选出来之前,都要经过笔试和面试,不能省略。</p><p>另外,考核的科目要固定。可以根据出缺官员的职务品类不同,有少数专业科目不同,但基础考核科目是一样的。”</p><p>李素这么说,开了上帝视角的普通看官或许会觉得这是一个科举制的变种,比科举制加了更多模糊不确定、不便于取信于寒门的“面试”。</p><p>但是听在诸葛亮法正刘巴等人耳中,则是另一个感觉,因为他们都是不由自主跟旧的察举制在比,所以觉得除了“增加考试科目和笔试”之外,其他跟察举制差别不大。</p><p>这就涉及到很多对察举制不了解的看官的误区了:察举制其实本来就是很重视考核的!地方上选上来的人,到了中央也要当郎官或者入太学学习,然后考核成绩能力合格才能做官。</p><p>只是后期的察举制越来越糜烂,考核形同虚设,但制度本身始终是坚持要考的。</p><p>诸葛亮便好奇:“那除了科目和必须笔试之外,其他和旧制似乎差别不大?”</p><p>李素指出:“当然差距很大,之前察举制名义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