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3章 喷疯了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亮的狡辩大致告诉了傅干,让傅干拿出“自古以来”的证据反驳,傅干倒也就事论事,说道:</p><p>“诸葛令史,这北地郡西界,自古都是以黄河为界,汉书便有记载,武帝时即有移民屯垦典农。先汉末年,成帝阳朔三年,更是明确建造北典农城,隶属于北地郡,估算其故址,大致便是如今马将军重新在银川郡建城的位置。</p><p>由此,至少银川郡在黄河东岸的那部分土地,毫无疑问自汉成帝时就是北地郡土地了,何来重新在无主之地上占地划界之说?”</p><p>诸葛亮微微摇着折扇扇柄,暗忖果然还是不能小看呼厨泉帐下的文官,匈奴人虽然没文化,但既然是以诏安形象出现,还是会有汉人读书人投奔的。</p><p>这个傅干,别的水平不知道,但历史书基本功还是扎实的。</p><p>至少汉书很熟悉,“汉成帝阳朔三年”发生了些什么地理划界的事儿都引经据典信口拈来,估计把汉朝皇帝本纪的大事年表都背熟了。</p><p>“没想到跟普通书呆子那样务于精纯的读书方式也是有点用的,这种寻章摘句引经据典的场合就用得上。我那种观其大略的读书方式,不适合这种抠细节的出使谈判呢。”诸葛亮心中微微检讨了一下。</p><p>不过,也就这么微微一瞬了,他这次来,各方面都是做了准备的。</p><p>毕竟他是诸葛亮嘛,傅干读书再精熟,也就让他犹豫多思考几秒,起不到更大作用了。</p><p>诸葛亮侃侃而谈:“傅参军颇谙史料,对成帝阳朔年间所载大事,与亮所知相同。但傅参军可知,二百年来,黄河在银川盆地、乃至河套朔方,多次改道究竟是如何改的呢?”</p><p>傅干直接懵逼了:“改黄河改道?自古只知黄河下游改道,但自雒阳孟津上游、有陕峡夹束河道,从不知上游也会黄河改道。”</p><p>诸葛亮摇头叹息:“黄河上游当然也会改道,只有那些群山夹束的所在,河床坚硬,才难以改道。一旦河流从群山中冲出,进入低洼肥沃的盆地平原,又没有农耕百姓常年维护水利,一旦河床淤泥堆积,渐渐高于两岸,改道乃是自然之理</p><p>甚至我们可以推测,成帝年间设置典农北城,此后逐渐荒废,固然有两汉之交时、凉州隗嚣被光武帝平灭后,隗嚣残余荒废地方。</p><p>可如果以银川郡土地之肥沃,在朝廷官府失去对地方控制之后,就该继续屯田自给,连税赋都不用缴纳了,岂不美哉?</p><p>连这么优越的统治条件,当地都渐渐荒废屯田,显然就是因为年久无人组织兴修水利疏浚堤岸,导致黄河改道冲毁良田家园。如今银川郡东的若干淤湖即可为证,我此行带来了地图”</p><p>傅干不知道怎么反驳地理部分,只能像是抓住救命稻草一样,就事论事地挑其中几个历史学的点反驳:“隗嚣覆灭之后,典农北城荒废或许与羌胡、鲜卑坐大有关。说不定是当地的汉人屯民不堪游牧自扰,顺着黄河退回金城郡”</p><p>诸葛亮:“不可能,典农北城彻底荒废不是在后汉初年,而是明章二帝之后,当时大将军窦宪已经远破胡虏,破北匈奴至燕然山,东观汉记明确有载,所以别推给游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