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6章 伐伐伐伐木工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参观了船型大篷车之后,关羽和马超都一致认为,这种在戈壁荒漠上运输的神器,显然非常值得立刻大规模建造推广。</p><p>关羽治军比较谨慎,他看了水池试验,确保这车可以当船一样缓缓行驶,但总觉得还是怕翻,简易李素再把车体板壁加高一些。</p><p>反正李素的计算公式已经摆在那儿了:车厢自重两千斤,底宽六尺侧高四尺半,那就等于沿着车长轴方向每加高一尺,近似增重约一成半,也就是再重三百斤。</p><p>既然车子能装一万五千汉斤以上,自重加三百汉斤都是小事儿。</p><p>李素听了,不由劝道:“西北河流浅狭,都是内流河,没有风浪的,满载还留半尺多够了,沉不了的。何况觉得形势不对,可以划到岸边直接开上岸的嘛。</p><p>刚才你还嫌厢板高了浪费重量浪费木头增加装卸货体力消耗,现在居然比我还激进了。而且再高一点,士兵在车厢里往外架弩射箭也不方便,现在四尺半,人坐在车底就能露出眼来观察敌情,单膝跪姿可以架弩放箭。要是加高到五尺半以上,站着端弩到眼前发射又太低,跪着又太矮,只能半蹲,非常疲累,还如何作战?”</p><p>关羽捻须反驳:“水流是小,可风沙大,风大的日子,水再小也有可能偶尔进水的。不过再高不利于作战倒是真的,那就加半尺吧。</p><p>跪姿射弩也不舒服,粮车内肯定有很多粮袋,真到了御敌的时候,把粮袋挡在两侧,可以把防御架到更高,更能保护士兵。再扯两个粮袋垫在下面坐在粮袋上射弩好了,还轻松些。”</p><p>李素一想也是,他确实缺乏一线的实战指挥经验,设计的时候终究是偏理论了,居然没考虑到实战中垫粮袋当沙包档枪挡箭的问题,也没想到让士兵们坐在粮袋上射箭,自己调最舒服额高度。</p><p>几人群策群力商议了一些,关羽和马超也提供了不少实战层面的担忧,让李素想办法主要是关羽提出,因为马超也不懂水战</p><p>李素发现,关羽的意见还真有挺中肯的,比如关羽敏锐地指出,李素这个设计还有一点实战中的危险,那就是装货的重心容易不稳,一旦一头装得多一头装得少,还是很容易翻掉。</p><p>李素也意识到,他的车体造型更多是根据一辆车的稳定性在考虑和设计,没充分考虑船舶设计的重心自然稳定。</p><p>切磋之后,李素稍微调整了一下:把车厢的底部,从一开始的平板结构,变成了略微有往中间凹陷的弧度。同样左右两侧,也有略微往中间凹的弧度,确保越中心越低。这样装货的时候,货容易自然往车厢最中间滑动,中央堆满了才会停留在四周,确保中间最重,跟重心重合,这样就不怕翻船了。</p><p>水陆两栖的东西,果然不是那么好拍脑门造出来的。李素自己过了水池试验,不代表真的拿去洮河黄河里开都能如此。</p><p>全部调整之后,这车总算更为完善了,至于加高侧板后装卸货更费力的问题,李素把后车厢板做成了可以开关式,就跟后世的汽车货车尾部卸货板能放下来。</p><p>当然船尾本来就是往上翘高一些的,而且车内就有一个斜面往上翘,到时候卸货直接顺着斜坡往上推出去就好了。李素在尾板上也做了些防水设计,确保正常情况下不会漏,就算渗水了只要不多让士兵们舀出去或者开上岸就行。</p><p>之所以把这个口子开在车尾而不是车头,也是考虑到车头下水时要破浪前行,承受的水压比较大,而车尾本来就是水压最小的地方,微微渗漏危害也最小。</p><p>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李素从关羽那儿学到了要更加一切以实验为准绳,所以让营中工匠们按照新设计先花个两三天时间赶造几十辆实验款,造好一辆就拉到洮河里试航,每一辆要顺流开满五十里再逆流开回来五十里,检查良品率,确认是否要再微调设计,最后再大规模量产。</p><p>不过考虑到时间问题,李素也没太多时间耽搁了,所以他给项目下了,五月初一必须开始集中天水、陇西全部木匠,集中量产这种车船,争取半个月内疯狂造个上千辆,别耽误五月中下旬的出战。</p><p>当然了,考虑到一开始打金城的时候还不一定需要这车后勤,实际上投入还能再晚一些。</p><p>“伯雅啊,你就该早点把这东西拿出来,你还是太年轻办事不牢靠,怎么就以为你拿出来的东西可以直接量产呢?这不是实战磨合不充分嘛?这下可好,到五月初之前,大部分木匠们都闲着,只有造样品那几个有活干。大军在即,工匠徭役征发不便,要充分利用起来啊。”</p><p>看着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被拿去试产,一想到木匠们因为暂时无法进入全力开工状态,关羽就有些惋惜。</p><p>他觉得李素的智商那是没话说的,但一线实际经验还是不足,有点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李素说的一切高瞻远瞩,都还需要务实踏实的同事帮他补足执行层细节。</p><p>当然这也已经很好了,术业有专攻嘛,没有人能全知全能。战略规划师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需要执行官来落地。</p><p>谁知,李要更加一切以实验为准绳,所以让营中工匠们按照新设计先花个两三天时间赶造几十辆实验款,造好一辆就拉到洮河里试航,每一辆要顺流开满五十里再逆流开回来五十里,检查良品率,确认是否要再微调设计,最后再大规模量产。</p><p>不过考虑到时间问题,李素也没太多时间耽搁了,所以他给项目下了,五月初一必须开始集中天水、陇西全部木匠,集中量产这种车船,争取半个月内疯狂造个上千辆,别耽误五月中下旬的出战。</p><p>当然了,考虑到一开始打金城的时候还不一定需要这车后勤,实际上投入还能再晚一些。</p><p>“伯雅啊,你就该早点把这东西拿出来,你还是太年轻办事不牢靠,怎么就以为你拿出来的东西可以直接量产呢?这不是实战磨合不充分嘛?这下可好,到五月初之前,大部分木匠们都闲着,只有造样品那几个有活干。大军在即,工匠徭役征发不便,要充分利用起来啊。”</p><p>看着修改后的设计方案被拿去试产,一想到木匠们因为暂时无法进入全力开工状态,关羽就有些惋惜。</p><p>他觉得李素的智商那是没话说的,但一线实际经验还是不足,有点闭门造车纸上谈兵。李素说的一切高瞻远瞩,都还需要务实踏实的同事帮他补足执行层细节。</p><p>当然这也已经很好了,术业有专攻嘛,没有人能全知全能。战略规划师本来就是天马行空的,需要执行官来落地。</p><p>谁知,李素对于这种指责却是丝毫不以为意:“云长所言甚是,此物磨合试产确实需要时间,但我本来就另有余量,不会让工匠和徭役闲着的你忘了么,我刚才说,有好几件东西西征时都用得到,而且巧的是,这些都需要用到大量的樵夫和木匠。今年征发的那些徭役,全部都得去鬼薪,把陇西祁连山坡砍秃十几里,木料都用得完。”</p><p>秦汉苦役刑分五档,鬼薪白粲是仅次于城旦舂的第二重男人城旦建筑民工和鬼薪伐木,女人舂米和白粲筛米,民间征发徭役的时候,也按此划分劳动强度,强度越高服役期越短。</p><p>比如城旦一天抵一天半普通徭役期,鬼薪四天抵五天。第三级的军屯田就是正常的一天抵一天,而劳动强度最低的司寇得干三天才算两天徭役期司寇就是站岗当保安,因为没有强体力劳动,所以工资低</p><p>自从李素做地方官以来,因为他喜欢修水利、造机器,治下每年的城旦和鬼薪徭役都是拉满征发的,蜀山兀完陇山兀。</p><p>关羽已经习惯了李素的节奏,看到李素的表情就知道这次不秃几个山头是完不了事儿了。</p><p>“说吧,还有什么?咱一次性听完。”</p><p>李素拍了拍手,几个士卒就抬了几台机器上来,李素指着说:</p><p>“也不是什么新玩意儿,这两年前就有了,阿亮在北伐李傕之前半年造出来的,木车床。你们可能没关注过,但绝对用过这玩意儿造出来的军械。凡是前年开始,我军大批量集中新造的枪杆,就是这个东西生产的。</p><p>不过,我敢把它拿出来再炫耀一遍,肯定是有了新的妙用不光机器是发明,使用方法也是发明嘛,咱不能重物轻人、重机器轻思想。首先,这次的机器我又改良过了,刀刃更平滑、切削刃口更长,而且是半斜半平,每次踏板转动转轴,切削起来更快了,而且适合削更细阻力更小的东西。”</p><p>李素这么说,其他看官不像关羽那样直接看到实物,当然不太容易理解。</p><p>但是只要一句比喻,所有人都会心领神会李素改良过的木车床车刀,模仿了大家小时候削铅笔的卷笔刀刀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