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章 跟队记者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约翰·克洛斯是《每日镜报》的首席足球记者。

  他是阿森纳的跟队记者。

  跟队记者是某媒体派驻某支球队的常驻记者,他们的日常工作就是跟着球队一起行动。

  他们往往能坐在采访区靠前的位置参加记者招待会,他们能获得更多的采访球员和教练的机会,他们会随时跟进足球俱乐部动态,然后发布各种与球队相关的体育新闻。

  以克洛斯为例,克洛斯是阿森纳的跟队记者。

  他的老板是《每日镜报》的老板,他要对《每日镜报》老板和《每日镜报》背后的赞助商老板们负责。

  他的老板不是阿森纳,但他的工作是写所有跟阿森纳相关的新闻报道和评论。

  多数情况下跟队记者是本队球迷,因为偏爱,所以工作无比热爱。

  球队赢球时跟队记者们不吝惜溢美之词,球队输球时他们也能一针见血指出球队输球原因所在,他们的专业性文章总能引起球迷的共鸣。

  但并不是所有的跟队记者都愿意和球队站在一条心。

  有些跟队记者他要坚持观点中立,立场客观。

  政治、经济、社会类新闻必须中立客观,这毋庸置疑。

  但体育记者如果要保持情感绝对冷静,尤其他本身是有球迷立场的,刻意理智,他写出的新闻评论、专栏文章反而少了一份感情真挚。

  还有些跟队记者彻底站在球队对立面,他们甚至是死敌球队的球迷,是媒体专门派来挑刺的。

  这种跟队记者一般活不久。

  跟队记者和球队关系处不好,俱乐部完全可以拒绝接受采访,把某记者,甚至背后的媒体整个拉进黑名单,黑名单记者拿不到“前沿消息”,只能狼狈滚回报社,甚至丢掉饭碗。

  没有体育记者敢得罪球队。

  敢针对球队写揭黑报道,撰写负面新闻,这批记者往往是财经类记者,他们都是懂法律,能谋取自保的人,他们的新闻选题是被上级通过后,得到报社主编授意,甚至是老板点头后,他们才敢动笔。

  跟队记者,尤其是能吃得开的跟队记者,多是情况下还是球队的表面“舔狗”。

  有些跟队记者是狗托,新闻发布会前,他会主动和球队打招呼,提前敲定好提问的内容。

  --

  克洛斯提着公文包走出球场。

  迎面走来一位地乘人员,她带着微笑:“先生,您要乘坐的私人航班在那个方向,向东走第三个停机坪和第五个停机坪之间。”

  克洛斯摇了摇头,“不,我需要乘坐大巴车。”

  地乘人员指了指乘坐大巴车的方向。

  克洛斯转身离开。

  见克洛斯走远,七八个狗仔马上跑过来,围住地乘人员。

  一张直升机票,价高者得。

  其中一名隶属《太阳报》分社的狗仔换到了原本属于克洛斯的飞机票,他穿上西装,打上领结和小胡子,伪装成跟队记者的模样,登上了飞机。

  克罗斯不知道这一切,也不屑于知道这一切。

  克洛斯登上了一辆球迷大巴车。

  球迷大巴车是为了方便球迷出行,方便球迷征战客场开通的专线大巴车。

  本意是为球迷提供便利,但这是球队和包车公司合作商谈的商业项目,有商业盈利性质。

  因为是承包项目,球迷出行的乘车费价格一直居高不下,尤其是阿森纳车票。

  云嵘有钱,他终止了包车协议,买下几家客车租赁公司,将三百辆49座双层带餐桌和厕所的高档旅游大巴,喷漆改造成阿森纳主题大巴车,提高了球队征战客场的载运能力。

  阿森纳车队随时能将一万五千名球迷送去欧洲任何一个客场。

  【注】英国是岛国,英法有海底隧道可供客车通行。

  没有中间商赚差价,云嵘掌握了大巴车的定价权,于是大巴车的车票钱一律遵循最低成本价。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