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章 初恋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一年,一场大雾降临北京,整个城市一片昏黄,大白天对面不见人,外地人进京莫名恐惧,长久居住在北京的人,都有经验地戴上口罩出门。很快有专家论证,这不是雾,而是雾霾,从此中国人在知道了苏丹红、三聚氰胺、地沟油后,又多学到一个科技词汇。

  车罗市驻京办事处,是一处并不起眼的三层楼房。这儿最开始出名,是它的菜地道,百分之百的车罗市味,让在北京读书的学生、出差的政府官员极为推崇,当然最喜欢来吃车罗菜的人,得数在北京工作的车罗市人,他们在这儿吃饭,聚会,逐步形成圈子,共享资源。对于车罗市的领导来说,他们是“通天”的人物,需要上面通过的项目,都得找他们指点门径。

  这次来北京,覃如曜和冉成之住在车罗市驻京办事处,他们住下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宴请发改委工作的一位司长。这位司长叫蒋有为,是原陵县人,大学毕业后,留在北京工作,前些年还好,只有少数人认识他。随着他地位升高,现在已经成为原陵县人人羡慕的对象。

  雾霾重,交通不便,蒋有为到时,已经是下午七点钟,他还没有坐下,就埋怨北京的雾霾、北京的交通。一般而言,很多人出了国,才突然觉醒爱国主义情怀;在外面的大城市工作久了,才怀念家乡的河流、老屋和空气。

  覃如曜和冉成之陪着应和说,真的,这天气太差糟糕了,哪里像原陵县的空气都甜的,去原陵县就是一次洗肺之旅。

  席间聊起,蒋有为和冉成之都是原陵县一中毕业的,蒋有为还矮一届。有着这层关系,大家的感情进一步拉近,蒋有为将重沙铁路的近期问题分析了个透彻:铁道部的专家很负责,他们分几路人马进行勘察、细化设计,已经就完成了铁路设计报告。前些日子,重沙铁路可行性报告又通过了中咨公司评审,只等发改委领导画上大名,就大功告成。

  这些信息,冉成之已经知道,听蒋有为再次说起,仍然大为高兴,感觉铁路动工障碍已除,开工修建的时间或许还可以提前。

  覃如曜知道事情并不那么简单。果然,蒋有为说,这份评审报告差一个关键的关于过江大桥修建的材料,而国务院有规定,凡是在长江上修建大桥,必须由国家交通部认可,形成正式批文,才算合法。这事儿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真正的问题在于长江向称黄金水道,在江上修建大桥,施工期间势必影响大船通航,损失和减少的航运收入,谁来赔偿?交通部认为,铁道部必须出一笔钱,补偿给交通部。重沙铁路本身的资金就不充足,面对日益上涨的征地拆迁价格,铁道部实在不愿意再拿一笔钱补给交通部。

  覃如曜和冉成之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戏。要知道,虽然看着离市庆还有四个月,如果年前办不成,过完年一晃就是二月底了,能否为市庆献礼,已经成了大问题。

  蒋有为临走前说,交通部有一个车罗市的老乡,明天可以请他来谈一谈。

  送走蒋有为,覃如曜和冉成之回房间,聊了半天。冉成之知道,市长每个星期一上班,第一件事就是打电话问覃如曜工作进展情况,覃如曜如果不是在久经锻炼,见过不少大风大浪,早已经崩溃了。

  冉成之无可奈何,看室内烟雾缭绕,叹了口气,决定出门吹吹风。

  一出大门,冉成之才突然后悔,街道不仅依旧昏黑,街亮宛如萤火虫,破不开沉重的雾霾;空气尤其让人难以呼吸,冉成之喉咙一阵发痒,忍不住半转身一个打了一个大大的喷嚏——这个喷嚏是如此的猛烈,口水仿佛钱塘江的浪潮向四方飞射。

  冉成之的力气似乎被这一个喷嚏掏空,身子像龙虾一样弯起,更令他羞愧的是,msp; 覃如曜和冉成之没想到还有这么一出戏。要知道,虽然看着离市庆还有四个月,如果年前办不成,过完年一晃就是二月底了,能否为市庆献礼,已经成了大问题。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