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六十九章:角声满天秋色里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南庭大军想要再度兵出轘辕,那么清理这些障碍物都要花费起码半个多月的时间,而就是这半个多月,已经足够袁绍占据洛阳了。

  八月十八日,许安按照计划让贾诩带领着步卒和并州、上谷两营先行离开了洛阳,向着函谷关先行撤退。

  随后许安亲自带领骁骑营向着洛阳的西南方撤离,派出了西凉营警戒洛阳地区北部的孟津和小平津两关,最后又命令从广城关撤离,镇守着伊阙关的龚都撤离。

  许安带领着骁骑和西凉两营在洛阳城的西南面,掩护着龚都撤出了伊阙和大谷两关。

  八月十九日的午时,黄巾军全军急行军,最后一支黄巾军也已经抵达了函谷关下。

  洛阳距离函谷关并不远直线距离只有五十余里,当然官道的距离肯定是要比直线距离要长许多,但是黄巾军行军速度也十分之快。

  就在八月十九日的午时六刻,许安走在队伍的最后方,牵引着战马作为最后一人走入了函谷关中,函谷关高大关门在许安的身后轰然关上。

  太平道势力也在这一刻,彻底的退出了洛阳地区。

  而袁绍在确定了许安真的放弃了洛阳地区之后,毫不犹豫的下达了进军的命令。

  八月十九日的黄昏。

  鞠义领着三郡乌桓的骑兵还有麾下的先登营迅速向南挺进,高览则带领着强弩营和武威营紧随其后。

  魑魅的探听的消息很多都是黄巾军故意放出的消息,这也让袁绍对于洛阳地区的了解达到了一个非常之高的程度。

  袁绍知道黄巾军刚刚放弃了伊阙、大谷两关不久,还知道了轘辕关中段被破坏的消息。

  于是在袁绍的授意之下,鞠义进入了洛阳之后只是留下了数百名军卒稳定洛阳秩序,然后便兵分三路,派人去接收伊阙、大谷、轘辕两关。

  八月十九日的凌晨时分,鞠义带领着麾下的先登营星夜赶路,成功抵达了已经无人看守的大谷关中。

  八月二十日。

  伊阙、轘辕两关皆是传来了捷报,成功被占领。

  袁绍军占据轘辕关的西部六关之时,南庭军只能站在第七关的废墟之后眼睁睁的看着袁绍军的军卒占领轘辕关的西部六关。

  八月二十一日。

  南庭收到的消息比起袁绍来说要晚了一步,虽然绣衣使者经营了差不多一年的时间在洛阳地区,但是情报肯定没有许安直接放给魑魅的那么快速,南庭终究是慢了袁绍一步。

  南庭收到消息之后,便立刻让盖勋带兵北上收取伊阙、大谷两关。

  盖勋认为袁绍离洛阳更近,收到许安撤退的消息之后恐怕会立即派兵兵出洛阳,袁绍控制了洛阳,必然会想要收取洛阳周围关卡,肯定会先一步抵达伊阙和广成两关。

  而现在他麾下所统领的军兵既不是精锐也不是老卒,甚至很多都没有除了广成关之外的战斗经验

  但是诏令下达,难以违抗,盖勋只能是带领着麾下的军将两万余人向北挺进。

  而这时鞠义早已经散出了斥候,发现了盖勋军的行踪。

  盖勋领兵约有两万人,除去两郡世家的家兵还有从长安城一路跟随而来的军卒之外,其余的军卒皆是临时征募起来的乡勇。

  鞠义占据了伊阙和太谷两关之后,并没有下令替换旌旗,而是下令军众隐蔽,并于关外设伏。

  盖勋为人谨慎,他先派出了不少的骑兵先行侦察,自领大军在后。

  而这些侦察的骑军注意力全在关隘之上,根本就没有注意关外会埋下伏兵。

  他们将两关暂时没有占领的消息告诉了盖勋,盖勋心中虽然仍然有些犹豫,但是两关近在咫尺,若是掌握于手中,那么袁绍就算是占据了洛阳,也只怕是寝食难安,毫无用处。

  于是盖勋虽然还在迟疑,但是还是下达了军令,兵分两路向着两关快速前进,准备接收两关。

  而这一切正中鞠义下怀。

  盖勋带领大军向着一路急行,不过他仍然没有放松警惕,还是派出了大量的斥候探查道路。

  而这一举措也成功的发现了放松了一些警惕的袁绍军伏兵。

  眼见伏兵被发现,鞠义不再隐藏,下令大军出阵。

  三千先登营与两千步卒横在官道之前,拦住了盖勋军的北上之路。

  实际上,此时盖勋已经是骑虎难下,若是他麾下的军队还是当初的凉州兵,那么他还可以选择撤退。

  但是现在撤退已经是不可能的了,现在他的麾下不再是那些骁勇善战的边军,而是一群刚刚拿起武器不到一个多月的农兵,现在若是撤退,只怕是那些士气转瞬之间便会落至谷底,从而引发连锁反应演变成大溃败。

  盖勋袁绍一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