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九十二章 三路夹击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第七百九十二章三路夹击</p><p>话说周不疑一封密信,可谓是殚精竭虑,抓住洛阳这个核心和重点,更是中原战争的焦点问题,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战略部署。</p><p>徐庶的本来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看到最后,只觉得背后出了一层冷汗,狠狠一拍桌子道:“干他娘的!我早就想狠狠地打一仗了!”一句粗话出口,只觉得满身舒爽。</p><p>荀攸秉性持重,皱着眉头深深道:“奉孝病重,这一仗,恐怕要靠元直你了!”</p><p>徐元直吃了一惊,但他何等聪明,旋即反应过来。长安重地,不能没有重兵大员防守,荀攸擅于守成,是最好的镇守长安的人选。那么带兵打仗的重任,就落在了他徐元直的身上。</p><p>徐庶想通此节,倒是沉稳了下来。他原名叫徐福,幼时就喜欢舞枪弄棒,一身剑术非凡,急公好义、快意恩仇,为了替朋友报仇,一剑将仇人杀死,侥幸逃脱。自此仗剑披发、流落江湖,自此踏上求儒求学之路。</p><p>二十五岁得遇司马徽,成为水镜先生门下,从此弃了长剑,着了儒服,遍访名师,刻苦求学。徐庶是有前科的人,因此基本没交什么朋友,只知道埋头苦读。徐庶读书务求精熟,直到学业大成,终于交到一个好朋友,就是同郡名仕石韬石广元。</p><p>自此开启一段黄金岁月,徐庶与好友纵谈理想,共同欢笑、共同欢笑,并结识了许多荆州名士,从此开始施展才学,名动荆州。直到得遇青龙之主陈龙,徐庶的才能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p><p>荀攸擅守,徐庶则更长于进攻。至于智谋机变,更不在荀攸之下。荀攸慧眼识人,清楚地知道此次洛阳攻击战,大军师的重任非徐庶莫属。</p><p>荀攸顺手拿过书架上一幅地图,在桌面上打开,两位军师细细观瞧。荀攸先道:“长安兵力,除了城外号称效忠皇上、护卫雍凉的卢、皇甫、朱三军之外,尚有青龙军十万人。”</p><p>荀攸口中的卢、皇甫、朱三军,自然是指一直在长安西北游荡的卢毓、皇甫嵩、朱儁三位将军。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效忠陈龙,但与陈龙过从甚密,补给也依靠长安供给,与青龙军的关系仿佛是鱼水之欢。拱卫长安西北面城防,甚至将来统一西凉,昔日朝廷三军还有用武之地。</p><p>徐庶沉吟片刻,指着潼关道:“张绣已降,李傕、郭汜与李儒之间的结合虽被打散,但时常骚扰边境,潼关和风陵渡口一线,乃是兵力输出的重要关口,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都必须经过此处,所以需要大将重兵防御。”</p><p>荀攸闻听笑道:“大军师所言甚是,说到水陆两路,难道元直想两路出击?”</p><p>荀公达一句“大军师”,说的徐元直老脸一红,随即也笑道:“什么都瞒不过总军师你啊!”</p><p>两人心照不宣哈哈大笑,胡乱说笑吹捧了几句,徐庶正色道:“黄公覆取函谷关,魏文长、张文远。他们虽然没有明确效忠陈龙,但与陈龙过从甚密,补给也依靠长安供给,与青龙军的关系仿佛是鱼水之欢。拱卫长安西北面城防,甚至将来统一西凉,昔日朝廷三军还有用武之地。</p><p>徐庶沉吟片刻,指着潼关道:“张绣已降,李傕、郭汜与李儒之间的结合虽被打散,但时常骚扰边境,潼关和风陵渡口一线,乃是兵力输出的重要关口,无论是水路还是旱路,都必须经过此处,所以需要大将重兵防御。”</p><p>荀攸闻听笑道:“大军师所言甚是,说到水陆两路,难道元直想两路出击?”</p><p>荀公达一句“大军师”,说的徐元直老脸一红,随即也笑道:“什么都瞒不过总军师你啊!”</p><p>两人心照不宣哈哈大笑,胡乱说笑吹捧了几句,徐庶正色道:“黄公覆取函谷关,魏文长、张文远取孟津,周不疑、颜良取虎牢关,三面夹击如何?”</p><p>荀攸道:“张文远此人如何?”</p><p>徐庶道:“大将之才也。”</p><p>荀攸释然抚掌道:“以元直之才,此次出兵,当所向披靡。然则,谁来守风陵渡口和潼关?”</p><p>徐庶思考了一番道:“高顺、孙礼守风陵渡,张郃、张绣守潼关,如何?”</p><p>荀彧哈哈大笑道:“徐军师果然算无遗策,如此甚好。吾自与女将军褚飞燕镇守长安便了。”</p><p>徐庶见荀攸说的有趣,也哈哈笑了起来,其实长安城内培养的小将无数,何用女将军褚飞燕出马。</p><p>进攻路线就这样在两大军师审定下确定了下来,密信随即被周不疑的近卫带走,连夜返回濮阳而去。</p><p>转日,长安大点兵,郭嘉抱病未能出席,黄盖与傅彤及其一众小将,领三万雄兵,出潼关沿黄河南岸,杀奔函谷关。魏延与张辽及其一众手下将领,领三万精兵,出风陵渡乘船杀奔孟津。高顺、孙礼领一万人守风陵渡口,张郃、张绣领一万人守潼关,荀攸自领两万近卫军镇守长安城。</p><p>高顺作为陈龙宿将,如此大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