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二十章 天地玄黄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第六百二十章天地玄黄</p><p>天地玄黄,宇宙洪荒。千字文</p><p>话说郑玄讲经渐入佳境,乐理之深似乎无穷无尽,听来令人向往。姜维鼓起勇气的回答技惊四座,不但获得郑玄大师的赞许,也为他自己获得了一个百族大会上比武招亲的名额。</p><p>寒门士子荆州人廖立廖公渊,也因为答案比较出色且发人深省,获得了一个厅里就坐听讲的资格,足以令所有在外站立的寒门士子羡慕嫉妒恨。但廖立其貌不扬,还是颇有自知之明,并没有去强求追求马云騄的资格。</p><p>自此郑玄讲经进入艰深,却是礼经易经结合。礼经记录的思想是儒家最重要的精华,许多思想都经过后世不断创新解读,更适合当前的当权者使用。正史中秦火之后,礼经已失传,汉初只有儒学大师高堂生能够传礼。汉书艺文志说:“汉兴,鲁高堂生传士礼十七篇。讫孝宣世,后仓最明,戴德、戴圣、庆普皆其弟子,三家立于学官。”士礼就是仪礼,也称礼经。</p><p>除高堂生一脉之外,西汉学术史上又发生两个重大事件:一是发现孔壁中书一是河间献王得书。恰恰两者又都有礼经出现,且有经有记。所谓“发现孔壁中书”,即在孔子的老宅的墙壁里发现古文经传汉志称:“礼古经者,出于鲁淹中及孔氏,与十七篇文相似。”又称:鲁恭王从孔壁“得古文尚书,及礼记、论语、孝经凡数十篇。”这与汉书鲁恭王传记载:“初恭王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宫,于壁中得古文经传”应是一事。</p><p>所谓“河间献王得书”,河间献王即刘德,汉景帝刘启第二子,废太子刘荣同母弟,汉武帝刘彻异母兄,母栗姬,西汉宗室、藏书家。刘德在汉景帝前元二年四月,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治所在今河北省献县,因此史称河间献王。汉书河间献王传说:献王修学好古,实事求是。从民得善书献王“得书皆古文,先秦旧书。周官、尚书、礼、礼记、孟子、老子之属,皆经传说记、七十子之徒所论”,这大概就是“三礼”之出处。</p><p>礼记又名小戴礼记、小戴记,成书于汉代,为西汉礼学家戴圣所编。礼记是重要的典章制度选集,共二十卷四十九篇,书中内容主要写先秦的礼制,体现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p><p>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既是“三礼”之一、又是“五经”之一,还是“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p><p>因此,郑玄对礼记作过注释,最是研究的精深,因此讲到礼记,更是口若悬河。陈龙微闭双眼,细听其意,因为研究的少大部分无法听懂,但幸亏还有脑中光脑辅助,对其精密奥义倒是可以明晰。</p><p>“天地乃宇宙孕育、自然演化,人兽乃天地杰作、五行精华。而人因为能够进行文化创造,而成为天地间最“贵”者。天对人而言,是神性的了先秦儒家的哲学思想,如天道观、宇宙观、人生观教育思想,如个人修身、教育制度、教学方法、学校管理政治思想,如以教化政、大同社会、礼制与刑律美学思想,如物动心感说、礼乐中和说等,是研究先秦社会的重要资料,是一部儒家思想的资料汇编。</p><p>礼记章法谨严,映带生姿,文辞婉转,前后呼应,语言整饬而多变,既是“三礼”之一、又是“五经”之一,还是“十三经”之一。自东汉郑玄作“注”后,礼记地位日升,至唐代时尊为“经”,宋代以后,位居“三礼”之首。</p><p>因此,郑玄对礼记作过注释,最是研究的精深,因此讲到礼记,更是口若悬河。陈龙微闭双眼,细听其意,因为研究的少大部分无法听懂,但幸亏还有脑中光脑辅助,对其精密奥义倒是可以明晰。</p><p>“天地乃宇宙孕育、自然演化,人兽乃天地杰作、五行精华。而人因为能够进行文化创造,而成为天地间最“贵”者。天对人而言,是神性的超越性的存在尽管人道效法天道,天与人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界线,但对于人而言,天仍然是具有其形而上的超神。”</p><p>“先圣人孔子曰:天无私覆,地无私载,日月无私照。奉斯三者以劳天下,此之谓三无私。其意是把天视为与人具有相关性的价值存在,或天为人可以效法的榜样。圣人修德配天,可助天地化育万物,与天地参。”</p><p>郑玄所说,正是中庸继承自周公以来“以德配天”的思想。但是,另一方面,中庸又云:“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亲思事亲,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这里的“天”就有超越的意思。这是在讲“修身”与“知天”的联系,把“知天”作为“修身”的前提,与孟子所谓“知天”有所不同。</p><p>郑玄继续讲经:“天道是人道之所从出,故天道是人所仿效的榜样天或天道虽是由超越性的主宰演变而来的客观性原则,但却又是与人生世界相通的。中庸云: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世间的教就是效法天道。”</p><p>这一段说的是,天道既为超越自然的主宰创造,存在客观必然性,则预示效法天道的人道就是主客观的统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