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零六章 一时瑜亮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第五百零六章一时瑜亮</p><p>既生瑜何生亮!明罗贯中三国演义周瑜绝命词</p><p>话说摇摇曳曳的扁舟之中,诸葛亮提起孙策身边谋主,鲁肃竟一时无言。江东孙策以下可谓星汉灿烂,周公瑾却无疑是最亮的那颗星。</p><p>鲁肃整理思绪微笑道:“说起此人,确实是个青年才俊,可谓惊才绝艳,比孔明大了稍许,正是孔明的好对手啊!”</p><p>周公瑾乃宦门之后,庐江士族大家子弟,洛阳令周异之子,堂祖父周景、堂叔周忠,都曾官至太尉。</p><p>正史中,周瑜个子很高很壮,姿貌英俊潇洒,偏又精于音律,是偶像级别的人才。年少时就与孙策交好,二十一岁起随孙策奔赴战场平定江东。后孙策遇刺身亡,孙权继任,周瑜将兵赴丧,以中护军的身份与长史张昭共掌众事。建安十三年公元二百零年,周瑜率军与刘备联合,于赤壁之战中大败曹操,由此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础。又率军大破曹仁,拜偏将军,领南郡太守。</p><p>周瑜不但智谋无双,而且风流倜傥,兼且性度恢廓,孙权称赞周瑜有“王佐之资&;,范成大誉之为“世间豪杰英雄士、江左风流美丈夫”。宋徽宗时还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追寻他壮丽的一声,从丹阳借兵,到官居要职,再到成为安邦重臣,联刘破曹、大破曹仁、最终三十六岁病卒巴丘,令人可歌可泣。</p><p>正史中,周瑜和鲁肃之间,实乃忘年之交。周瑜在做居巢县长认识了鲁肃,认为他非同寻常,就主动与他相交,两人建立了如同春秋时公孙侨和季札那样牢不可破的朋友关系。</p><p>建安三年公元一百九十年,周瑜和鲁肃一同回到吴郡。孙策闻周瑜归来,亲自出迎,授周瑜建威中郎将,调拨给他士兵两千人,战骑五十匹。此外,孙策还赐给周瑜鼓吹乐队,替周瑜修建住所,赏赐之厚,无人能与之相比。孙策在发布的命令中说:“周公瑾雄姿英发,才能绝伦,和我有总角之好,骨肉之情。在丹阳时,他率领兵众,调发船粮相助于我,使我能成就大事,论功酬德,赏赐还远不能回报他在关键时刻给我的支持呢!”周瑜时年二十四岁,吴郡人皆称之为周郎。</p><p>因庐江一带,士民向来佩服周瑜的恩德信义,于是孙策命他出守牛渚、后来又兼任春谷长。</p><p>建安四年公元一百九十九年,孙策要攻打荆州,拜周瑜为中护军,兼任江夏太守,随军征讨。十二月,孙策率周瑜等人攻破皖城,虏获袁术手下刘勋家人及他们部下的男女亲族,其中桥公二女皆国色天姿,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孙策对周瑜说:“桥公之女,虽经战乱流离之苦,但得我们二人作女婿,也足可庆幸了。”接着进攻寻阳,败刘勋,第二年年初讨江夏,又回兵平定豫章、庐陵。周瑜留下来镇守巴丘。</p><p>建安五年公元二百年四月,孙策遇刺身亡,时年仅二十六岁,临终把军国大事托付给孙权。孙权统业时,年龄尚只有会稽、吴郡、丹阳、豫章、庐陵数郡,其偏远险要之处也尚未全附。英雄豪杰散落在各个州郡,并未和孙氏建立起君臣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张昭和周瑜等人认为孙权能与他们一起成就大业,所以倾心服侍他。</p><p>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当时孙权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孙权的支持。周瑜有一次对鲁肃说道:“过去马援答复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如今我的主人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我正通晓此理啊!”并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p><p>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在建安七年公元二百零二年,下书责令孙权送人质到曹操这里。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p><p>孙权本意不想送人质。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分析道:“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张昭和周瑜等人认为孙权能与他们一起成就大业,所以倾心服侍他。</p><p>周瑜从外地带兵前来奔丧,留在吴郡孙权身边任中护军,同长史张昭共同掌管军政大事。当时孙权只是将军,宾客礼节都很简单,唯独周瑜用君臣的礼节表达对孙权的支持。周瑜有一次对鲁肃说道:“过去马援答复光武帝说过,当今之世,非但君择臣,臣亦择君。如今我的主人孙权亲信贤人智士,接纳奇才异能,我听说古代哲人的神秘论证,接承天命替代刘氏者,必定起于东南,推算历数观察形势,最终会造建起帝王基业,与天命相符合,也正在东南。正是有识有志之士归附英杰的时代。我正通晓此理啊!”并向孙权推荐鲁肃,说他有才干,可为辅佐之臣。建议孙权应该多方搜罗鲁肃这样的人才,以成就大业,不能让他们流散外地。</p><p>曹操在官渡之战打败袁绍后,在建安七年公元二百零二年,下书责令孙权送人质到曹操这里。孙权便召集群臣会商。大臣们众说纷纭,张昭、秦松等重臣犹豫再三,不能决断。</p><p>孙权本意不想送人质。于是,他只带周瑜一人到母亲面前议定此事。周瑜分析道:“当年楚君刚被封到荆山边上时,地方不够百里。他的后辈贤能,扩张土地,开拓疆域,在郢都建立根基,占据荆扬之地,直到南海。子孙代代相传,延续九百多年。将军您继承父兄的余威旧业,统御六郡,兵精粮足,战士们士气旺盛。而且,铸山为铜,煮海为盐,人心安定,士风强劲,可以说所向无敌,为什么要送质于人呢?人质一到曹操手下,我们就不得不与曹操相呼应,也就必然受制于曹氏。那时,我们所能得到的最大的利益,也不过就是一方侯印、十几个仆人、几辆车、几匹马罢了,哪能跟我们自己创建功业,称孤道寡相提并论呢?为今之计,最好是不送人质,先静观曹操的动向和变化。如果曹操能遵守道义,拯救天下,那时我们再归附也不晚如果曹操骄纵,图谋生乱玩火必,将军您只要静待天命即可,为何要送质于人呢?”周瑜这番话,说到了孙权心里。孙权的母亲也认为该这样做,她对孙权说:“公瑾的话有道理,他比你哥哥只小一个月,我一向把他当儿子对待,你该把他当成兄长才是。”孙权便没给曹操送人质。</p><p>孙权每次下赐周瑜,一年到头都有一百件衣服,没有那个将领能与周瑜相比。对于孙氏,周瑜也说得上忠贞不二。江表传记载,曹操想使周瑜为自己所用,曾派善于辩说的蒋干前去游说周瑜,周瑜十分坚决的回绝了蒋干。天下的士人,因此愈加佩服周瑜。</p><p>建安十三年公元二百零年秋,曹操率军南侵,占领荆州各郡,向孙权进逼。大军压境之际,孙权本意与曹操一战,向下询问计策。然而孙权的大臣们出现了主和、主战两派,重臣谋士张昭和秦松更是支持投降曹操。于是鲁肃劝孙权招回在鄱阳练兵的周瑜。</p><p>周瑜回到孙权身边,向孙权分析曹操与孙权两军的胜败关键,先是指出:曹军远途跋涉,疲惫不堪天气寒冷,马没有草吃北方人惯习陆战不擅水战,水土不服马超、韩遂尚在关西,为曹操的后患。既而进一步分析了曹军的实际力量,指出来自中原的曹军不过十五六万,而且所得刘表新降的七万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