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章 佛教东传西渐第1/1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淳于现,清楚的记得上辈子,原本老师准备带领大家,在回程的时候,途径天水,重点在麦积山石窟采风写生。

  因为2014年,麦积山石窟以“麦积山石窟-庙宇建筑群”(Maijishan Cave-Temple Complex)之名,作为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33处遗产点之一,入选了世界文化遗产。

  可惜,很不幸,他没有那个命。

  天水,作为佛教东传的一处重要驿站,地处丝绸之路南线与中线交汇地带,开出了璀璨的佛教艺术之花。

  沿着这条路,往来长安与西域之间的,不仅有丝绸商人,还有佛教僧侣。

  佛教正是沿着丝绸之路,沿途播撒佛教文明的种子,逐步走向东方的。

  在悠长的驼铃声中,法显、鸠摩罗什、玄奘等高僧西去或东来,跋涉在这条漫长的,文明通道上。

  在漫长的东渐过程中,佛教石窟艺术,也开始了东传的足迹。

  自后秦以来,从武山到麦积区,绵延100多公里的渭河两岸,便形成了石窟林立、数量密集的百里石窟走廊。

  像点缀在丝绸之路上的,一颗颗明珠一样,麦积山石窟、大象山石窟、水帘洞石窟等至今保存完好,成为丝绸之路佛教文明的重要见证。

  开凿于后秦,无量寿西方三圣摩崖大像,不仅见证了,沿丝绸之路佛教东传西渐,相互交流的过程。

  而且,见证了西域制作大型佛像的传统,沿丝绸之路向东传入中原的开始。

  麦积山石窟,在古丝绸之路上,具有不可替代的唯一性。

  不仅是中国皇家石窟的初祖,而且还保留了净土宗之前,更早期源流阶段的特色遗迹。

  从早期的古朴雄健,到后来的清秀俊美,细致婉丽,这些变化的痕迹,被麦积山石窟全貌保留下来。

  麦积山石窟上的千佛廊,佛像有上万尊之多,每一个佛像的面部表情都栩栩如生,各有所异。

  麦积山石窟上的“小有洞天”,曾流传着,“千佛廊,万佛堂,鹞子翻身牛儿堂。”

  “野寺残僧少,山园细路高”。

  唐代大诗人杜甫,游览麦积山时,亦曾写下这样的诗句。

  历尽千年风雨,三尊大佛面容更加清晰可见,麦积山依然矗立在巍巍群山之中。

  三世佛来自于大乘佛教,是麦积山石窟,早期常见的造像题材。

  大乘佛教认为,“三世十方”均有无数佛存在,简称“三世佛”。

  麦积山石窟的三世佛造像,于后秦时期开始盛行。

  这与后秦皇帝姚兴,接受了鸠摩罗什的大乘思想有关。

  鸠摩罗什,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高僧,与义净、玄奘并称为佛教三大翻译家。

  在鸠摩罗什到达长安之前,中国人没有明确的,大乘小乘的佛教概念。

  鸠摩罗什进入长安,是中国佛教翻译传播,以及经文整理的重要转折点,从此以后佛教在中国,开始发扬光大。

  而麦积山石窟的开凿,正是在这一时期,与这位声名显赫的高僧有关。

  随着鸠摩罗什的到来,在后秦皇帝姚兴的支持下,长安佛教文化圈形成,并繁荣发展,逐渐成为北方佛教中心。

  反过来说,麦积山石窟中的后秦洞窟,也是见证后秦长安,佛教繁荣的具体体现。

  佛教中国化进程,也从中得以初步呈现。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