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章 不抖威风若病猫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这日朝会,李治破天荒的夸赞起了长孙无忌的功绩。</p><p>这可是李治一朝前所未有的事情。</p><p>李治对于长孙无忌的敬重那时有目共睹的,可对于他的功劳却选择性的失明。</p><p>这是莫可奈何的事情。</p><p>不是李治不愿赏罚分明,而是真的不敢。</p><p>长孙无忌对于唐王朝的功劳实在是太大太大。</p><p>李渊朝时期,长孙无忌就跟着李世民征讨四方,立下赫赫功绩。别看他现在长得如同弥勒佛,身为将门之后,年轻的时候也是一员能够冲锋陷阵的大将。</p><p>李世民的贞观一朝,仅玄武门的从龙之功,足以傲视群臣,何况还有治世以及高句丽的征伐武勋?</p><p>李治的永徽朝更不用说了,若无他坐镇庙堂,李治的位子坐不稳。还不只如此,长孙无忌主导了《唐律疏议》的编纂。</p><p>《唐律疏议》可是中国现存最古老、最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也是东亚最早的成文法之一,整个唐王朝都是依照此律法运转的。</p><p>长孙无忌的表现那是一点也不比在江南的李元瑷逊色。</p><p>三朝元老加功勋之臣加国舅兼辅政大臣,这些汇聚在一起,伊尹、霍光也不过如此,在夸耀他的功绩,助长他的气焰,谁能治得了?</p><p>但今日李治却微红着眼眶,带着几分感怀的道:“朕初登大宝,全赖长孙太尉辅政。今太尉身体抱恙,实乃朕年少大任,才累得太尉如此,心底愧疚难安。朕不忍太尉再过操劳,许他自由参朝之权,随行车轿可直入朝所。另外授长孙涣为鸿胪卿,封上党郡公,长孙濬,为常州刺史,加封襄阳郡公,长孙淹,为庐州刺史,封安城县伯……”</p><p>一个一个,除了长孙冲尽皆升官。</p><p>至于长孙冲是长孙家嫡长子,未来肯定是要继承长孙无忌赵国公爵位的,他自身也已经是三品秘书监了,故未加封。</p><p>李元瑷听此安排,嘴角微微一翘,李治的心结终于打开。而且他此举也是告诉五姓七望他们这些士族,长孙无忌立了大功。</p><p>经此一事,已经走向没落的关陇勋贵不可能再与五姓七望联合了。</p><p>下朝之后,李治叫住了李元瑷,说道:“陪我去探望舅舅吧!”</p><p>“好!”</p><p>李元瑷很愉快的答应了。</p><p>关于长孙无忌的病,李治、李元瑷皆能猜到缘由。</p><p>长孙无忌也不做作,直接大开府门,亲自走出府外街上迎接。</p><p>步入府内。</p><p>李治感叹道:“北方突厥蠢蠢欲动,西方诸国亦不安稳,东面倭国与百济坑壑一气,大有图谋不轨之念,诚乃多事之秋,后方稳定最为重要。舅舅而今压下士族之患,为朕解除了心头之患。”</p><p>李治这一声“舅舅”,让悬在长孙无忌心头长达六年之久的大石头,终于落下。</p><p>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他焉能看不出自己这个侄儿对自己敬重背后的那深深的忌惮?</p><p>而今一切化为虚无,自是一身轻松。</p><p>十二个儿子,十一个加官进爵,何;/p><p>关于长孙无忌的病,李治、李元瑷皆能猜到缘由。</p><p>长孙无忌也不做作,直接大开府门,亲自走出府外街上迎接。</p><p>步入府内。</p><p>李治感叹道:“北方突厥蠢蠢欲动,西方诸国亦不安稳,东面倭国与百济坑壑一气,大有图谋不轨之念,诚乃多事之秋,后方稳定最为重要。舅舅而今压下士族之患,为朕解除了心头之患。”</p><p>李治这一声“舅舅”,让悬在长孙无忌心头长达六年之久的大石头,终于落下。</p><p>在官场混迹了大半辈子,他焉能看不出自己这个侄儿对自己敬重背后的那深深的忌惮?</p><p>而今一切化为虚无,自是一身轻松。</p><p>十二个儿子,十一个加官进爵,何尝不是一种承诺?</p><p>长孙无忌开怀道:“陛下运筹帷幄,吴王谋功至上,老臣一把年纪了,早已到了安享晚年的时候,哪敢贪功。这不代郡高柳传来消息,说北风将祖宅吹到了。老臣心底着实不安,有意告老北上,修复祖宅,以告慰先人。”</p><p>长孙无忌是洛阳人氏,但长孙家属于鲜卑族,本姓拔拔,崛起于代郡高柳。</p><p>不过随着北魏孝文帝改革,长孙氏已经迁徙至洛阳。</p><p>这北上代郡高柳显然只是一个说词,以表自己远离庙堂的心意。</p><p>李治也微微一笑道:“国有一老,如有一宝。大唐离不开舅舅,朕尚且年少,也需时刻得舅舅指点。高柳老宅,由朝廷拨款修葺便好,何须亲临?朕记得当初卫公再世时,每有大事,父皇皆会往卫公府上与之商议闲谈,朕也想多多听候舅舅指点……”</p><p>长孙无忌没有任何迟疑,应道:“陛下既然有用得着老臣的地方,老臣自当效力。”</p><p>李元瑷在一旁忍不住微微摇头,李治这明显是想要榨干长孙无忌的剩余价值。</p><p>不过长孙无忌也似乎乐得如此,一个半辈子从政的人,要他彻底离开庙堂也过于残忍了一些。</p><p>至于李治所说的多事之秋,也确有其事。</p><p>突厥自从未李靖覆灭之后,只余下零散的部落为大唐戍边。</p><p>朝廷向来有征调异族兵作战的习俗。</p><p>大唐军令之下,四方异族莫敢不从。常调他们东征西讨,渐渐引起突厥百姓的不满,而突厥贵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