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新李党的崛起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长孙无忌这一通洪钟大吕般的臭骂,犹如当头棒喝敲打在众人的头顶。</p><p>一叶障目,不见泰山。</p><p>科举取仕对于士族的影响无疑是巨大的。</p><p>中国之所以会出现门阀世家这种产物,靠的就是他们掌握着出仕入仕的渠道。</p><p>不论是先秦时期的世卿世禄制,还是两汉时期的察举制、征辟制,更甚至是魏晋的九品中正制,莫不是将出仕入仕的资格交到士绅手中。</p><p>他们通过数以千百年的时间相互举荐提拔,成长至今,受万千士林人氏的推崇敬仰。</p><p>而科举取仕则是从他们手中夺取最重要的资本。</p><p>尽管现今的科举影响力小的微不足道,甚至常有考官在未考之前,已经凭借自己的喜好,给考生定下名次,然拥有卓绝目光的各姓家主莫不将这一制度视为大敌,抵制科举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p><p>果然在他们的抵制下,科举经隋至唐,哪怕得历代君王鼎力支持,反响依然平平,极为成功。</p><p>只是随着时间推移,科举各方各面日渐完备。他们抵制的效果一次不如一次,尤其是最新出的殿试,天子门生的说法,使得科举赚足了眼球。</p><p>各姓家主这才意识到情况不对,不得不低声下气的接受邀请来到长安。</p><p>听得长孙无忌的一通痛骂,各姓家主登时发现自己错的是何等离谱。</p><p>早在千年前先贤就已经告诉了他们的道理:堵不如疏。</p><p>抵制不了,何不顺从!</p><p>就凭他们对儒家文化的研究,寒门哪里比的了?</p><p>入取百名考生,九十个是他们的人,怎么也好过现在一百个都是寒门中人,一点一点的丧失主动权。</p><p>他们一直以为抵制科举,降低科举的影响力才是最正确的抉择,还一度为科举给他们排挤的毫无意义地位而自得,直到最近才发现科举是大势。</p><p>后世有人将科举视为一块砖,那里有问题哪里搬。</p><p>吹杨坚用科举,吹杨广用科举,吹唐朝的李世民、李治乃至武则天也用科举</p><p>但事实上就算没有他们,科举这种制度也会顺应时代而生,这是历史长河通过不断的发展进步而形成了一套选拔人才的方式。</p><p>汉朝武帝时候,就已经出现考试凭排名这回事情了,只是比重不高。南北朝时期,君王吸取了魏晋的前车之鉴,考试选拔人才的比重越来越大,有了科举的雏形,然后隋朝开进士科,唐朝奠定了科举的根基,宋朝对科举的改革,直到明清的鼎盛。</p><p>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哪怕没有以上他们,也会出现别的朝代走上这条道路。</p><p>当然不能否认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以及后世帝王的功劳,可要将科举归功于一人,显然过于偏颇。</p><p>长安太极宫!</p><p>历史上的李治这个时候已经将行政中心搬迁到大明宫了。</p><p>大明宫的原址是大安宫,李渊临终前将大安宫赐给了李元瑷,李治并没有改变的意思,依旧住在太极宫。</p><p>李治听着李元瑷的注意,眼中闪着异彩,说道:“他们若是不同意参加科举又当如何?”</p><p>“不会!”</p><来越大,有了科举的雏形,然后隋朝开进士科,唐朝奠定了科举的根基,宋朝对科举的改革,直到明清的鼎盛。</p><p>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哪怕没有以上他们,也会出现别的朝代走上这条道路。</p><p>当然不能否认杨坚、杨广、李世民、李治、武则天以及后世帝王的功劳,可要将科举归功于一人,显然过于偏颇。</p><p>长安太极宫!</p><p>历史上的李治这个时候已经将行政中心搬迁到大明宫了。</p><p>大明宫的原址是大安宫,李渊临终前将大安宫赐给了李元瑷,李治并没有改变的意思,依旧住在太极宫。</p><p>李治听着李元瑷的注意,眼中闪着异彩,说道:“他们若是不同意参加科举又当如何?”</p><p>“不会!”</p><p>李元瑷两个字说的斩钉截铁,道:“能够支撑起如此庞大家族的族长,绝非等闲之辈。就算他们有所忽略,族中也会有能人提醒。他们不可能看不出科举的大势所趋,就算没有今日,在不久后的将来也会选择屈服,我们只是加快了这个进程而已。”</p><p>为啥自唐朝灭亡后,更加重视文教的宋朝反而让世家失去了一切崛起的可能?</p><p>原因无他,便是因为时代的进步,人才的获取方式从举荐过度到了考核。</p><p>一但考核的比重压倒举荐,门阀士族便如断了水源的大树。</p><p>或许凭借自身的底蕴能够维持一二,最终的结果依然是走向灭亡。</p><p>后世的牛李党争,结局是新兴的庶族地主获得胜利并非没有原因的。</p><p>相比武则天杀敌一千,自损八百的铁血手腕,李元瑷更加倾向以最小的代价从根源上解决士族问题。</p><p>“至于科举的主考官,就让上官仪当任吧。我来举荐他,这样也能给他们一剂定心丸。上官仪机敏干练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过于自负,得好好磨炼一二,方可大用。”</p><p>李治摇头道:“不妥,这一局过大,将你牵扯进来,少不得为后世诟病。我有意成为比肩父皇的天皇大帝,却不会踩在一并患难的至亲肩上获此荣誉。弃子,我有的是”</p><p>李元瑷不在说话了。</p><p>李治这样的帝王,手中怎么可能没有弃子?</p><p>永徽七年一月,李治下旨命大理寺卿李义府兼任中书侍郎拜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封广平县侯,正式拜相。</p><p>李义府滥用职权,特赦罪妇淳于氏,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