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0章 希望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安排狄仁杰北上灾区探查情况,这于理上并不合规矩。</p><p>因为朝廷的调命还未正式下达,是与不是只是猜测。</p><p>如果地方官员皆以猜测上意行事,那天下可就乱套了。</p><p>不过狄仁杰并非迂腐之人,请命的时候已经表明自己北上是游历,沿途探访见闻是写札记。</p><p>唐朝还没有规定不许士子灾区游历的规定。</p><p>若朝廷调命下达,李元瑷就是赈灾大使,狄仁杰即是他的暗棋,以他的才略,手中的札记十有八九会成为对症下药的良方,若事情发展非他们所想,札记就是单纯的札记了。</p><p>狄仁杰这个白身少年,为了江淮受灾百姓尚且能挺身而出。</p><p>李元瑷处在这个位置上,又有何可惧?</p><p>直接授权狄仁杰调查灾区百态,而且他相信以狄仁杰那超凡的洞察力以及断案手段,于灾区中一定能够获得奇效。</p><p>因为这隐患暗涌永远是藏于盛世之下,一遇到动荡危局各种牛鬼蛇神都会展露本来面孔。</p><p>以狄仁杰的能力,就算你藏的再深,他也有本事将你挖出来,何况是显现的牛鬼蛇神?</p><p>李元瑷一边等朝廷的任命,一边派人估算各州秋收的收成预算。</p><p>今年雨水多并非只有江淮一地,江南雨水并不亚于江淮。</p><p>不过李元瑷是学习建筑的,对于抗灾防洪有着一定的防范意识。</p><p>江南多水,适宜耕种,无干旱之忧,唯有水患之苦。</p><p>古来干旱在天,水患在人。</p><p>干旱无法杜绝,水患却可以通过事先防御来避免。</p><p>李元瑷入主江南,对于水利工程尤为重视,多次加固堤坝,清淤通河,以至于从未发生水淹田地、村落的情况。</p><p>今年阴雨绵绵,亦是如此。</p><p>看着手上各地传送上来的预估计算,李元瑷眉间忧愁,一时难以疏散,说道:“情况比想象中的更要严重。”</p><p>尽管江南因防洪措施做的极佳,并未受灾,但过多的雨水,无可避免的导致了田地里的粮食产量锐减。</p><p>预计所得粮食,只有往年的七成。</p><p>这七成的粮食,可分为三成税粮,四成百姓所得。</p><p>在这种关键时候朝廷是可以优先获得购粮权利的,除去两成江南上下的用度。</p><p>此次秋收,他们手中的余粮只有往年收成的一半。</p><p>靠这些收成想要救助江淮百姓以及维护关中上下的粮食根本不足够。</p><p>“有什么办法能够短时间内获得粮食?”</p><p>李元瑷手指不住的敲打在案几上。</p><p>狄知逊大步走进大厅,道:“殿下,苏湖杭三州五千兵马已经集结。”</p><p>“好!”李元瑷道:“此事还得劳烦你亲自督办,就由你领着这五千兵马南下,护送巴法瓦尔曼驸马与真腊公主回国,面见真腊国王,带上厚礼以及购粮意图,切记恩威并施。五千兵卒就是给你壮胆的,你为人最是稳重,个中分寸由你自己把握。”他额外追加了一句道:“仅限壮胆,可别真打了。这维护州府治安的州兵与四方征伐的府兵还是有区别的。想要渡过这一关,真腊的粮食支援,必不可少。”</成的一半。</p><p>靠这些收成想要救助江淮百姓以及维护关中上下的粮食根本不足够。</p><p>“有什么办法能够短时间内获得粮食?”</p><p>李元瑷手指不住的敲打在案几上。</p><p>狄知逊大步走进大厅,道:“殿下,苏湖杭三州五千兵马已经集结。”</p><p>“好!”李元瑷道:“此事还得劳烦你亲自督办,就由你领着这五千兵马南下,护送巴法瓦尔曼驸马与真腊公主回国,面见真腊国王,带上厚礼以及购粮意图,切记恩威并施。五千兵卒就是给你壮胆的,你为人最是稳重,个中分寸由你自己把握。”他额外追加了一句道:“仅限壮胆,可别真打了。这维护州府治安的州兵与四方征伐的府兵还是有区别的。想要渡过这一关,真腊的粮食支援,必不可少。”</p><p>狄知逊自信满满的笑道:“属下明白,就我大唐与真腊的关系,只要行公平买卖,打不起来。殿下的态度明确,他们不敢为了点点利益,趁人之危。此次南下,定不辱使命。”</p><p>他对自己自信满满,可对于自己的儿子却没有多少信心,忧心道:“犬子年幼气盛,本欲带至身旁教诲,参加江南科考,步入仕途。不想阴差阳错,还望殿下多多照看。”</p><p>李元瑷笑道:“这个你大可放心,对于令郎,孤这里满心期待。”</p><p>狄知逊苦笑以对,他实在想不明白,自己固然对于自己这个长子满怀期许,觉得加以磨练,未来必成大器。却也不像面前这位上司一样,盲目的信心十足,毫无道理的看好。</p><p>难道自己的儿子,真的是天才?</p><p>李治的魄力比李元瑷想象中的还要强。</p><p>面对江淮水患,李治直接摆驾东都洛阳,率领文武百官离开关中,以减轻关中粮食的压力。</p><p>隋唐大运河是围绕洛阳运行的,将朝廷牵抵洛阳,能够最大限度的缓解关中粮食压力。</p><p>缓解关中粮食压力等同减少江南的粮食压力。</p><p>在迁移的同时,李治直接下令任命李元瑷为江淮安抚大使,节度淮南、江南两道府事,直接将淮南、江南的军政大权交给他一人了。</p><p>李元瑷手中拿着圣旨,亦觉得这道圣旨重若千斤。</p><p>从另一方面他也感受到了李治的压力,这是孤注一掷了,迫切的需要自己立功入京。</p><p>依照长安的局面,长孙无忌显然是不想让自己入京的,他忌惮李道宗,将他牵扯进房遗爱的谋反案里,就没有理由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