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4章 大潮来袭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钱塘大潮天下闻名。</p><p>这海水倒流是常见景象,但如钱塘江这样浪潮层层叠叠的,仅此一处。</p><p>故而这观潮一事,早在汉、魏、六朝时就已蔚成风气,至唐、宋时,此风更盛。</p><p>不过唐末以前观潮的体验并不强,钱塘潮固然壮观,然缺乏堤坝阻挡潮水,潮水会涌入河岸城中,给居民带来极大的不便,也是阻碍杭州发展的重要因素。</p><p>因海水会涌向陆地,这个时代的观潮点以凤凰山、江干县这类地势高的地方为主。</p><p>今年钱塘大潮来得比往日迟一些。</p><p>直到八月十八才姗姗来迟。</p><p>江南之前因成为大唐南征北伐的粮仓,经济落后,百姓穷困,一片死气。</p><p>近年来在李元瑷、刘仁轨的治理下,经济复苏,又因上官仪、卢照邻时不时的开诗会,两人的才气以及新颖的诗篇,刺激了江南文坛。更兼监国的李治有意无意的偏袒江南,这两年的科举,江南士子大放异彩。</p><p>骆宾王勇夺状元头衔,顾、陆、沈、钱的子弟亦取得了不菲的成果。</p><p>殿试的出现,让科举的地位更进一步,也进一步的压缩寒门与世族大家的地位。</p><p>总之近年来的科举成果给江南文坛打了一剂兴奋剂,文风盛行。</p><p>士林文人最大的喜好莫过于聚在一处吹吹牛,写写诗,钱塘大潮这种盛景,本就不容错过。</p><p>更何况吴王李元瑷调集兵马意图与钱塘潮神对抗,这种天下奇闻亘古未有。</p><p>相比迷信的百姓,读书人对于鬼神之说,多是将信将疑。</p><p>好奇心是人类的通病,得到如此劲爆消息的他们,早早的就赶到了钱塘,期待李元瑷是否能够再次创造奇迹。</p><p>换做寻常人,说什么射潮,绝对会遭人耻笑。</p><p>但李元瑷不同。</p><p>李元瑷这三个字几乎成了奇迹的代名词了。</p><p>困扰大唐多年的大运河,为他两年修葺功成,造福了万千运河两个的城镇。</p><p>征伐高句丽时,辽水桥未高句丽军摧毁,粮草无法供给,还是他不用一钉,一日造桥,神乎其神。</p><p>江南疲敝,无人敢接手此烂摊。</p><p>还是李元瑷,轻舟下江南,只用了数年时间,用最微不足道的棉花直接让苏湖二州经济翻了五十倍。</p><p>尽管手段不是很光彩,坑了倭国、百济,可谁在乎呢?</p><p>泉州开海,大唐海船从南方运回了黄金、锡、铁以及各种珍稀木材。</p><p>现在四方商人为了求得一张出海许可证,都从水泼不进的奸商转了性,开始广撒银钱,求得贤名。</p><p>江南兴,始于李元瑷矣。</p><p>论及行政功绩,近年来无人可比。</p><p>对于李元瑷,江南上到官员士人,下至商贾百姓莫不信任。</p><p>而今听闻他意图为杭州百姓与肆虐当地千百年的“潮神”对抗,更是争先敢来看热闹。</p><p>八月十五的时候,钱塘路上已经车如水流,人如潮涌,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射潮的奇观奇闻。</p><p>凤凰山、江干县三郎庙据满了形形色色的游人。</p><p>李明达身份地位最是崇高,自然位于最佳的观潮点凤凰山山腰的平台上,且受兵卒护卫外人游客不得靠近。</p><p>一大早李明达就与徐珑来到了凤凰山商人为了求得一张出海许可证,都从水泼不进的奸商转了性,开始广撒银钱,求得贤名。</p><p>江南兴,始于李元瑷矣。</p><p>论及行政功绩,近年来无人可比。</p><p>对于李元瑷,江南上到官员士人,下至商贾百姓莫不信任。</p><p>而今听闻他意图为杭州百姓与肆虐当地千百年的“潮神”对抗,更是争先敢来看热闹。</p><p>八月十五的时候,钱塘路上已经车如水流,人如潮涌,八方宾客蜂拥而至,争睹射潮的奇观奇闻。</p><p>凤凰山、江干县三郎庙据满了形形色色的游人。</p><p>李明达身份地位最是崇高,自然位于最佳的观潮点凤凰山山腰的平台上,且受兵卒护卫外人游客不得靠近。</p><p>一大早李明达就与徐珑来到了凤凰山山腰,看着远处平静无波的钱塘江口,两人心底不由一阵紧绷。</p><p>这些日子她们不可避免的了解了钱塘潮的可怕,亦不可避免的听闻了此前几代管理治理钱塘潮失败的例子,尽管对于李元瑷再如何有信心,亦不免为之担忧。</p><p>她们所在的观潮台离江岸有好几百米的间距,以人类的目力根本看不清人影,极目眺望也不过是看见如蚂蚁般大小的黑点。</p><p>突然,江堤上时不时的闪现出金闪闪的微光。</p><p>李明达激动叫道:“瑷哥哥,那个是瑷哥哥!他穿的是父皇送的明光铠……”</p><p>明光铠起源于汉末,取义见日之光,天下大明,一路发展到了唐朝,达到了巅峰,全身以抛光铁甲片镶嵌而成,在阳光下闪闪生辉,光耀数里。</p><p>穿着明光铠压根就不需要旌旗,敌我双方在战场上一眼就能看出主将所在的方向。</p><p>将尚武的气息,展现的淋漓尽致。</p><p>突然周边游人纷纷惊呼:“来了,来了!”</p><p>李明达顺着目光眺望,远处呈现出一个细小的白点,只是呼吸间变成了一缕银线,并伴随着一阵阵闷雷般的潮声,白线翻滚而至。</p><p>李明达还未反应过来,汹涌澎湃的潮水已呼啸而来。</p><p>高达两丈的浪潮便如一头巨兽,张着倾盆大口,似乎要将一切吞噬干净。</p><p>而且不止一浪,后浪赶前浪,一层叠一层,无数浪头宛如一条长长的白色带子,大有摧枯拉朽之势。</p><p>她大张着小嘴,想要大呼,却一句话也叫不出来。</p><p>徐珑也脸色惨白,身型摇摇欲坠。</p><p>浪潮击打在江堤上,炸裂开来,水花溅射,激起十数丈的水雾……</p><p>一浪未平,一浪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