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低调的大唐造船工业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李治完全听懂了李世民的意思。</p><p>利益往往意味与风险并存。</p><p>面对利益,胆大的选择冒险,胆小的选择后退。</p><p>这是人之常情,但人是最为矛盾是生物。</p><p>冒险可能带来成功,但更有可能让自己陷入危局。后退固然风平浪静,换来的却可能是坐看对方的成功。</p><p>有魄力并非完全是好事,保守退让未必就是错的。</p><p>关键是在于如何对待。</p><p>走错了路,弥补脱困才是关键,而不是后悔自己的冲动。</p><p>对方成功了,要做的不是眼红嫉恨,而是反省然后放下,走别的路。莫要见别人得利就起小人心态,去捣乱或者鸠占鹊巢。</p><p>这才是一国之君应有的气度。</p><p>这一次李世民不只是将决策权给了他,还让他知道一点,身为君王任何决策都得承担后果,也必须做好面对后果的准备,不管结果是好是坏。</p><p>“儿臣决定取之!仅从战略意图而言,这马来半岛位于大唐海岸南端,周边小国密集。若与次建立一个据点,不只是经济,对于南方的控制亦是一大优势,值得冒险”</p><p>李治说是守成之君,那是因为他需要给自己的父亲擦屁股,消磨久战带来的经济负累。</p><p>但他骨子里还是有着开疆扩土的决心的,要不然也不会四方用兵,东灭高句丽百济,西进黑海,打下汉人王朝最大疆域了。</p><p>李世民淡淡笑道:“那就别怕引发战事,我大唐立国三十年,灭国不知凡几,东西北皆有,唯独无南。真有人闹,正好凑上。”</p><p>江南,泉州。</p><p>李元瑷得知朝廷下定决定占领马来半岛,心底松了口气。</p><p>做出这个提议,他是一点底气也没有。</p><p>毕竟马来半岛孤悬海外,远离大唐本土,固然有不俗利益,却也存有一定风险。</p><p>这个时代人暂时无法理解航海的重要,更加不清楚马六甲海峡意味着什么。</p><p>短期内李元瑷也无法证明航海的核心价值,毕竟这是一项能够影响千年的大事,需要巩固的根基作为倚仗,不是朝夕可以体现成果的。</p><p>可以大踏步迈进,但绝不能拔苗助长。</p><p>李元瑷尽管有给予证明的意图,却也死守这个底线。</p><p>接下来的事情,李元瑷就不过问了。</p><p>不在其位不谋其政。</p><p>这谋取马来半岛的提议尽管是他提出来的,但怎么实施那是朝廷的事。</p><p>他一个亲王,手握着十数州的经济大权,再去掺合海外根据地的问题不太好。</p><p>所以他很明智的选择了等待旁观,将重心放在泉州的建造以及海船的建造上。</p><p>李元瑷主要负责泉州的建造,对于海船的建造他交给了阿穆尔负责督促。</p><p>阿穆尔并不懂造船,但是他出生于海商世家,自小在海船上长大的。</p><p>见多识广,能够在关键之处给上恰当合适的建议。</p><p>对于这个任务,阿穆尔是自信满满。</p><p>在阿拉伯入侵萨珊王朝之前,他们的靠山是他的姐夫,是位封疆大吏,家族事业里包括造船厂,有着一定的了解。指这谋取马来半岛的提议尽管是他提出来的,但怎么实施那是朝廷的事。</p><p>他一个亲王,手握着十数州的经济大权,再去掺合海外根据地的问题不太好。</p><p>所以他很明智的选择了等待旁观,将重心放在泉州的建造以及海船的建造上。</p><p>李元瑷主要负责泉州的建造,对于海船的建造他交给了阿穆尔负责督促。</p><p>阿穆尔并不懂造船,但是他出生于海商世家,自小在海船上长大的。</p><p>见多识广,能够在关键之处给上恰当合适的建议。</p><p>对于这个任务,阿穆尔是自信满满。</p><p>在阿拉伯入侵萨珊王朝之前,他们的靠山是他的姐夫,是位封疆大吏,家族事业里包括造船厂,有着一定的了解。指点唐朝的船匠制作海船,那是轻而易举的。</p><p>然后他自闭了。</p><p>阿穆尔苦着脸道:“殿下,您还是找别人替属下吧。属下可没脸在船厂待下去了”</p><p>李元瑷并不意外,反而一脸打趣的说道:“怎么了?这是?”</p><p>“属下”阿穆尔支支吾吾的,不好意思说出口。</p><p>他是给唐朝的船匠生生将脸打肿了。</p><p>原本以为唐朝航海事业如此低下,造船业也发达不到那里去,自己脑子里的东西,足以应对。</p><p>却不想唐朝的造船业甩他们西方足足一条街。</p><p>他这半调子,面对一群专业人氏,将脸面丢到姥姥家去了。</p><p>李元瑷对此一点也不奇怪。</p><p>相比所向无敌的大唐陆军,大唐水师属于被遗忘的存在。</p><p>可不出名,并不意味着不强。</p><p>相反中国水师一直处于世界前列。</p><p>早在秦汉时期,华夏舰船制造技术已经达到了成熟阶段。制造出了如城楼般的巨舰,能在海上抗风斗浪俗称楼船,汉武帝在平南越和卫氏朝鲜的战争中就曾使用过大规模的海军。</p><p>隋唐时期,水师又有了新的发展,隋炀帝杨广东征高句丽时曾多次使用海军,李世民征伐高句丽也动用了五百艘战船,自莱州泛海趋平壤,从海道进攻高句丽。</p><p>当然这些都算是小打小闹。</p><p>真正厉害的是显庆五年,高宗李治以苏定方为帅攻灭百济。</p><p>这一仗唐军十万部队直接跨海而战,有若神兵天降一样,抵达熊津江口,然后发动闪电战,一举攻灭百济。</p><p>这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