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9章 顾家投效第1/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李元瑷目光灼灼的看着面前的顾靖。</p><p>顾靖似乎没有想到李元瑷如此直接,神色有些为难,但很快就说道:“我辈乃圣人之后,弘扬圣人文化,乃我辈理所应当之事。我顾家族学之建立,亦是为了推广圣人之法,能够得吴王看重,倍感荣幸。吴王所请,羞煞某人,此事吾以顾家名义恩准了。”</p><p>李元瑷道:“好,顾先生爽快,孤亦不让先生难做。孙家之事,看在先生的面上,孤不予追究。不过还望他们引以为鉴,这祭祀祖宗,与家中祭祀即可。外人非亲非故的,让他们一并祭祀算什么?孙仲谋算是一代英杰,可离百姓祭祀还差些火候。”</p><p>顾靖作揖道:“多谢殿下体恤,此话一定为吴王带到。”</p><p>他说着,突然面容一整,深深作揖道:“吴王此番南下,可否有用得着我顾家之处?江南疲敝,族中上下诸多晚辈皆思北上。我顾家与江南立足千年,岂可背弃族中家业?我顾家与江南生死相依。”</p><p>“且江南亦是华夏疆土,某一直坚信,朝廷不会忘记此处,至天下大治以后,一直翘首相望,希望朝廷能够看江南一眼,体恤江南百姓。”</p><p>“得知吴王授命南下,某激动的彻夜不眠,难以入睡。”</p><p>“吴王,当代贤王矣。发明筒车,令天下万民受益。疏通运河,造福两岸万千百姓。”</p><p>“而今奉命南下,显是朝廷下了决心要治理江南之疲敝。”</p><p>“江南上下盼朝廷久已,盼殿下久已。”</p><p>“若殿下有用得着我顾家之处,还望直言,顾家上下数千人,愿为殿下差遣。”</p><p>顾靖忽然说了这一大通,字字真挚诚恳,就差没有将自己的心窝子掏出来了。</p><p>李元瑷让吹的有些脸红,尽管他说的都是实情,可耐不住他脸皮薄呀。</p><p>看着一脸激昂的顾靖,李元瑷明白了,什么专程为孙家所请来了。</p><p>他就是为了自己顾家来的,只是找了为孙家说情为借口。</p><p>顾靖能够成为这江南第一大族的家主,岂是易于之辈?</p><p>若非经过深思熟虑,哪里会这般真诚的投效?</p><p>李元瑷沉吟道:“不是孤不信顾先生,只是丑话说在前头。孤此次下江南,是想全方位的提高江南在我大唐的地位,彻底将江南的价值开发出来。顾家是江南第一大望族,牵扯了许许多多的利益。很可能会伤及顾家自身利益,到时候顾先生如何自处?”</p><p>顾靖一字一句的道:“只要吴王不是有心灭我顾家,我千年顾家,承受得起一些损失。而且顾某相信,殿下不会存心刁难自己人。”</p><p>“当然不会!”</p><p>李元瑷给了很肯定的答案。</p><p>李唐朝廷一直抵制世家并非是秘密。</p><p>但所谓的抵制世家并非指的是所有世家,而是最具代表性,影响力最大的五姓七望。</p><p>他们聚在一起,彼此之间相互联姻,就如一颗参天大树,根茎枝叶都连在一起。</p><p>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p><p>至于其他游离于五姓七望之外的士族,反而是朝廷扶持的对象。</p><p>已故对于江南的士族,李元瑷从未有敌视念头,反而愿意支持他们,同五姓开战。</p><p>因为在五姓七望眼里,江南士族与寒门没有什么两样。</p><p>本来文人就相轻,加上古代不可避免的地域歧视,北方士族,看不起南方士族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p><p>就跟后来南方学子看不起北方学子一样。</p><p>李元瑷看着面前的顾靖,说道:“孤对于你们顾家的要求很简单,知道孔圣人为什么伟大嘛?”</p><p>顾靖很配合的摇了摇头。</p><p>李元瑷肃然道:“孔夫子论及才学,与他们那个时代未必就是顶尖,可真正为万世传颂的唯他一人?”</p><p>“原因无他,就四个字!”</p><p>“有教无类!”</p><p>李元瑷不知为何后世人常常对孔子大放厥词,说什么儒家毁了中国千年文化,禁锢思想之类的,反正他本人对于孔子是极其尊敬的。</p><p>“自我华夏文化诞生之初,文化仅限于士大夫阶级</p><p>已故对于江南的士族,李元瑷从未有敌视念头,反而愿意支持他们,同五姓开战。</p><p>因为在五姓七望眼里,江南士族与寒门没有什么两样。</p><p>本来文人就相轻,加上古代不可避免的地域歧视,北方士族,看不起南方士族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p><p>就跟后来南方学子看不起北方学子一样。</p><p>李元瑷看着面前的顾靖,说道:“孤对于你们顾家的要求很简单,知道孔圣人为什么伟大嘛?”</p><p>顾靖很配合的摇了摇头。</p><p>李元瑷肃然道:“孔夫子论及才学,与他们那个时代未必就是顶尖,可真正为万世传颂的唯他一人?”</p><p>“原因无他,就四个字!”</p><p>“有教无类!”</p><p>李元瑷不知为何后世人常常对孔子大放厥词,说什么儒家毁了中国千年文化,禁锢思想之类的,反正他本人对于孔子是极其尊敬的。</p><p>“自我华夏文化诞生之初,文化仅限于士大夫阶级。只有贵族子弟才有权学习知识,故而有学于贵胄一说。”</p><p>“上古诸位先贤所往来的莫不是各国君王以及诸国重臣,他们每到一处必有权贵奉为上宾,即便是老子亦不例外……”</p><p>“唯独孔圣人,打破了这个约束。无分贵族与平民不分国界与华夷只要有心向学都可以在他这里入学受教。”</p><p>“孔门弟子三千人,有来自鲁、齐、晋、宋、陈、蔡、秦、楚等不同国家这不仅打破了当时的国界,也打破了那时的夷夏之分。”</p><p>“我华夏文化因此大行于世,而后其他流派见孔圣人有教无类的成功,也开始群起效仿。然后就有了华夏文化的大碰撞,百家争鸣。我华夏文化也因此,绽放出璀璨的光芒。”</p><p>“这时代会随着社会的发展而进步,我相信即便没有孔圣人,未来一样会有张圣人赵圣人,可谁知道是一百年,还是两百年?”</p><p>“孔圣人一举促成华夏文化的,这份功劳古往今来无人可以与之相比。”</p><p>“至圣先师这四个字,是对他老人家最好的评价与赞美。”</p><p>李元瑷说着一脸沉重,道:“可是孤来到江南这些日子,发现百姓愚昧,宁愿相信虚无缥缈的神经鬼怪,亦不愿潜心学习孔学。此乃江南最大弊政所在,故而要治江南,首先要让百姓意识到一点,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唯有知识,方能改变命运。顾先生所在之顾家乃江南第一名门,若能联系诸多好友亲朋,宣扬孔教,发扬孔学。如此顾家美名,定会传于南北。”</p><p>顾靖皱眉道:“此事说难不难,说易不易。殿下,请恕在下直言。殿下的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这两句话说的极好,可是真的能否实现?”</p><p>“当然!”李元瑷眯着眼睛看着顾靖。</p><p>这个顾家家主,还真不简单,一语道破了关键。</p><p>为什么读书人那么少?</p><p>实在是僧多肉少。</p><p>问题的根源就在于朝廷,朝廷取才,当下还是以举荐为上。</p><p>科举入仕,只有一小部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