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5章 治江南疏 收心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刘仁轨一脸讶异的看着李元瑷。</p><p>自从得知李元瑷认可了自己的主导商业的提议,立刻明白自己真的遇上贵人了。</p><p>不是一般人,根本不会放下成见,弃农重商的。</p><p>激动之余,刘仁轨开始思考详细的经济振兴计划。</p><p>只是面临的问题实在太多,千头万绪。</p><p>这些天他为如何打开局面,烦透了心,至今没有整理出头绪。</p><p>除了粮食,江南最出名的就上纺织业,但因诸多桑麻都改种田地。</p><p>纺织业受到重创,短期内难以恢复。</p><p>而今听李元瑷居然有办法破局,刘仁轨忙请教道:“还请吴王赐教!”</p><p>“棉花!”</p><p>李元瑷说出了一个人人都知道的东西:“我已经从天竺收购了大批棉花种子,先在苏州附近找一片适合的土地种植。”</p><p>刘仁轨脑子有些转不过来。</p><p>上官仪道:“绵花除了观赏有何妙用?即便是观赏价值,绵花亦是一般。”</p><p>“那是还没人发觉!”李元瑷眯眼道:“就是蚕丝一样,若非黄帝之妃嫘祖发现蚕丝妙用,谁会去关注小小的蚕茧桑叶?棉花其貌不扬,但它所开之花累计起来,可称之为棉。此棉只要稍作加工,即可填入衣物棉被中,极为保暖,比之寻常皮革更胜一筹,关键是可以量产。孤可以确保,棉衣棉被将会彻底取代我朝御寒衣被。至少纸衣纸被,远远不及,且价格远低于纸衣纸被,甚至于葛麻相提并论。”</p><p>他这话一出,下方五人尽皆动容。</p><p>居然防寒比纸衣纸被都强?</p><p>纸衣纸被,听上去有点掉价,但事实上是这个时代最好的御寒衣被。</p><p>陆游就写过一首诗谢朱元晦寄纸被,“纸被围身度雪天,白於狐腋软于绵。”</p><p>这种纸衣纸被以野生藤条为原料,经过严格的加工工序,变成特殊的纸张,御寒效果十分强大,且很有光泽,故而价格十分昂贵。莫说平民百姓根本用不上。即便是小康人家都不舍得用,还是以绫罗丝布为主。</p><p>也只有李元瑷这种完全不为吃喝发愁的,才穿的起纸衣纸被。</p><p>至于百姓更加简单,直接用葛麻制成被子,往里填充芦花柳絮茅草,御寒性能都不强。</p><p>一种比纸衣纸被更好的御寒物件,价格居然可以跟葛麻相比。</p><p>此物一出,绝对占据天下所有御寒市场。</p><p>上至达官贵族,下到匠人农民,莫不需求。</p><p>还有百济、高丽、奚族、回鹘等异族,他们都出生于苦寒之地,每年冻死之人不知凡几,必定会高价求购。</p><p>这完全不愁销路。</p><p>刘仁轨脑子活跃起来,直起身子作揖道:“有此奇物,殿下决定如何施为?臣下这里有两法,可供参考。”</p><p>李元瑷感兴趣的说道:“你且说来。”</p><p>刘仁轨道:“我大唐上下除吴王之外,只怕无人知晓此物。既然只掌控在吴王手中,大可以将棉如盐铁一样,申请为官府所有。由朝廷直接掌控,这样可以完全杜绝商贾争抢,能保证天下人都可以享受此便利,此法讲究薄利多销,为民谋福,能够获得gt;<p>此物一出,绝对占据天下所有御寒市场。</p><p>上至达官贵族,下到匠人农民,莫不需求。</p><p>还有百济、高丽、奚族、回鹘等异族,他们都出生于苦寒之地,每年冻死之人不知凡几,必定会高价求购。</p><p>这完全不愁销路。</p><p>刘仁轨脑子活跃起来,直起身子作揖道:“有此奇物,殿下决定如何施为?臣下这里有两法,可供参考。”</p><p>李元瑷感兴趣的说道:“你且说来。”</p><p>刘仁轨道:“我大唐上下除吴王之外,只怕无人知晓此物。既然只掌控在吴王手中,大可以将棉如盐铁一样,申请为官府所有。由朝廷直接掌控,这样可以完全杜绝商贾争抢,能保证天下人都可以享受此便利,此法讲究薄利多销,为民谋福,能够获得长久之利。”</p><p>“还有一法,就是寻一大商。将棉花之权,交由他们全权处理。此法可得奇货可居之全利,棉衣棉被一出,定为哄抬至高价,能够在短期内获得十足的暴利。而且由大商从中经营,与江南之商业振兴,亦有奇效。”</p><p>李元瑷对于刘仁轨这个长史是越来越满意了,只是短短时间他就能想出着重民、重利两策,委实不简单。</p><p>他提示道:“有没有想过将两策综合起来使用?”</p><p>刘仁轨一脸惊讶,问道:“这如何综合?”</p><p>李元瑷也不藏着掖着,直言道:“开办官办作坊,直接以官府的名义开办制作棉衣、棉被的作坊,然后对外售卖。一、可吸引商人南下江南,刺激江南经济。二、亦可决定价格所属,令棉衣、棉被价格公道,不是只为贵族豪绅筹备的奢侈品。”</p><p>刘仁轨眼中闪过一抹喜色。</p><p>但狄知逊这时插了一句嘴道:“如此会不会有与民争利之嫌?”</p><p>“不会!”李元瑷摇头道:“官方作坊的目的是发展经济,造福万民,而非赚钱,更不是垄断。只要目的达到,作坊可以随时出售给想要接下作坊的商家。”</p><p>刘仁轨忙道:“此举大有可为,正是两全之法。”</p><p>李元瑷将自己上书给李世民、李治的奏疏递给了刘仁轨,将自己对于江南未来的大致规划公示给下面人知道。</p><p>这封奏疏只有李家父子以及庙堂上的部分大佬知道,刘仁轨他们在没有得李元瑷提拔之前,地位最高的不过是县令,还不足以得知“治江南疏”内容。</p><p&g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