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1章 星星之火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身为后世人,李元瑷对于这句话可是耳熟能详了。</p><p>作为一个经常出现在诗歌、以及歌曲中的名句,李元瑷并不知道出自何处。</p><p>但看手中这诗句,李元瑷知道源头出现了。</p><p>尽管不喜欢手中这靡靡之音,却也不得不承认“愿作鸳鸯不羡仙”这句实在太美。</p><p>他放下成见继续看下去:</p><p>生憎帐额绣孤鸾,好取门帘帖双燕。</p><p>双燕双飞绕画梁,罗帷翠被郁金香。</p><p>片片行云着蝉鬓,纤纤初月上鸦黄。</p><p>鸦黄粉白车中出,含娇含态情非一。</p><p>妖童宝马铁连钱,娼妇盘龙金屈膝。</p><p>……</p><p>写诗的作者将长安的花花世界,将豪绅官吏豪贵骄奢,狭邪艳冶的生活态度,以及平康坊红灯芙蓉软帐的放荡情形。</p><p>李元瑷苦笑,无怪闻一多先生说,南朝的宫体诗不是一个空白,而是一个污点,贫血而畸形的宫廷生活催生了贫血而畸形的诗歌,两者又互相影响,于是整个社会都处在绮靡委顿的笼罩之下。</p><p>人人眼角里是淫荡,人人心中怀着鬼胎。</p><p>上至皇帝公卿,下至庶民百姓,都受这诗风影响。</p><p>李世民这样的皇帝也不例外,明明前两句非常的霸气,有雄主气魄,可随后几句又开始矫揉造作了。</p><p>关键是李世民毫不觉得这里存在问题,还时常拿自己的诗句出来秀。</p><p>李元瑷瞧得肝疼,尽管他文采极烂,不是作诗的料,可品诗却没有几人比得上。</p><p>要不是李世民的大唐的皇帝,自己真要跟他较较劲,将他的诗作批判的啥也不是,而非违心的一个劲叫好。</p><p>“咦!”</p><p>徐珑突然惊疑了一声,露出了些许疑惑。</p><p>李元瑷继续拜读,读道:</p><p>“别有豪华称将相,转日回天不相让。</p><p>意气由来排灌夫,专权判不容萧相。</p><p>专权意气本豪雄,青虬紫燕坐春风。</p><p>自言歌舞长千载,自谓骄奢凌五公。”的时候,心底泛起了涟漪,不一样,开始不一样了。</p><p>李元瑷一口气念完最后一句,神情有些震撼。</p><p>这绝非是单纯的宫体诗,这首诗的前部分带着南朝的风气,写着达官贵族的奢靡,但中间一小段却写了市井游侠的生活。</p><p>这在宫体诗里可以说绝无仅有的,尤其是最后面,完全以讽刺的语气,点名长安上层社会除追逐难于满足的情欲而外,别有一种权力欲,驱使着文武权臣互相倾轧。</p><p>还特地沿用了灌夫、萧望之为例。</p><p>这首诗在李元瑷看来简直就是是对梁陈隋唐昏暗的诗坛发出了一声强有力的怒吼。</p><p>这首长安古意或许不算是的名垂千古的佳作,但在李元瑷眼中却充满了高大上的意味。</p><p>这才是他想看到的唐诗。</p><p>自己那个便宜老哥,写的是什么玩意。</p><p>“快,将他请上船来!”</p><p>李元瑷有些兴奋,继续往下看去。</p><p>这诗作最后是做诗人的自我介绍卢照邻字升之,幽州范阳县人,幼读诗书,十岁时,赴江南跟随文学大儒曹宪、经石专家王义方学习,三苍、尔雅以及经史书籍,现今二十有余,愿拜入吴王门下,以微薄之才,效犬马之劳。</p><p>“卢照邻,卢照邻!”</p><p>李元瑷念了两遍这个名字,会意一笑,原来是他。</p><p>初唐四杰之一的卢照邻。</p><p>“见过吴王!”</p><p>卢照邻是一个年轻的后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年轻俊朗,还带着几分的拘谨拘束,甚至有一点点的忐忑。</p><p>毕竟面前的这位是大唐最出名的亲王,自身亦褒贬不一,充满了话题性。</p><p>干谒求仕,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亦是一种冲动。</p><p>他觉得李元瑷能够懂自己,也只有李元瑷能够懂自己。</p><p>李元瑷表情略带严肃,道:“卢照邻?你好大的胆子,借着诗句来讽刺当下。”</p><p>卢照邻正想反驳,这刚要出口,立刻就闭上了嘴巴,默认了。</p><p>换做是别人,他会好好解释,表示自己写的是前朝而非当今。</p><p>然在李元瑷面前,他选择了默认。</p><p>他再赌,赌李元瑷能够理解自己。</p><p>便在他以为自己赌错的时候,耳中却听一声喝彩:“讽刺的好!这才是真正的诗作,什么南朝风气,简直就是狗屎一样,臭不可闻。”</p><p>卢照邻险些吓的一口气喘不过气,颤声道:“晚生前几年随恩师北上长安,与好友游玩吴王所建灞水山庄。见灞水山;卢照邻是一个年轻的后生,不过二十出头的年纪,年轻俊朗,还带着几分的拘谨拘束,甚至有一点点的忐忑。</p><p>毕竟面前的这位是大唐最出名的亲王,自身亦褒贬不一,充满了话题性。</p><p>干谒求仕,是他内心深处的一种渴望,亦是一种冲动。</p><p>他觉得李元瑷能够懂自己,也只有李元瑷能够懂自己。</p><p>李元瑷表情略带严肃,道:“卢照邻?你好大的胆子,借着诗句来讽刺当下。”</p><p>卢照邻正想反驳,这刚要出口,立刻就闭上了嘴巴,默认了。</p><p>换做是别人,他会好好解释,表示自己写的是前朝而非当今。</p><p>然在李元瑷面前,他选择了默认。</p><p>他再赌,赌李元瑷能够理解自己。</p><p>便在他以为自己赌错的时候,耳中却听一声喝彩:“讽刺的好!这才是真正的诗作,什么南朝风气,简直就是狗屎一样,臭不可闻。”</p><p>卢照邻险些吓的一口气喘不过气,颤声道:“晚生前几年随恩师北上长安,与好友游玩吴王所建灞水山庄。见灞水山庄里各处提诗,深受感触。”</p><p>“灞水山庄的诗句,大别于常见诗赋,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让晚生大受感动启发。尤其是那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还有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种超脱于宫体诗之外的惊世之作,令晚生大彻大悟。恰逢当时圣人隐退,庙堂之上褚遂良排除异己,方才有此感悟,做此别样的宫体诗。”</p><p>“今日携此诗干谒,便是觉得吴王一定能懂晚生。”</p><p>“懂,当然懂!”李元瑷起身道:“现在是诗坛几乎全是靡靡之音,让人作呕。要的就上这种敢于改变的魄力风格,只有如此,才能令诗坛走出困境,令唐诗绽放光彩。你能做得长安古意这样的佳作,文采定是不凡,你跟我一并南下,暂且充当我吴王府文书一职位。”</p><p>卢照邻大有士为知己者死的感觉,眼圈都有些微微发红,坚定的道:“愿为殿下效力。”</p><p>李元瑷看着卢照邻,心底生出了一个念头。</p><p>现在是唐诗最昏暗的时刻。</p><p>这种昏暗在什么时候结束?</p><p>李元瑷对于这方面不太了解,但今日见到改变的卢照邻,心底顿时生出一股豪情:既然不知什么时候改变,那就从自己手上改变。</p><p>让远在长安的李世民知道,别一天到晚拿着南朝气味的诗句丢人现眼。</p><p>其实李元瑷不知的是唐诗已经开始变革了,最初的改变再于上官仪。</p><p>上官仪一改宫体诗,自创上官体,尽管未能改变南朝之气,却也如黑暗中的一抹曙光。</p><p>在上官仪之后四个人点起了星星之火,便是李元瑷面前的这个卢照邻还有王勃、杨炯、骆宾王三人。</p><p>这星星之火很微弱,但便如古话说的一样,星星之火,可以燎原。</p><p>火苗点燃了希望,也点燃了陈子昂、刘希夷以及张若虚这三块原野,他们将着火彻底的洒向四方。</p><p>然后嘭的一下!</p><p>在数十年后,在李白、杜甫、王维、高适、王昌龄、岑参等等等人的手上爆炸开来。</p><p>唐诗,亦从李元瑷口中的不堪入耳臭不可闻,成为了后世传颂千年的文化结晶。</p><p>李元瑷更加不知道的是,他早年为了打响灞水山庄的名号,用了苏轼的一手饮湖上初晴后雨,便如一计强心剂,打在了引领唐诗改革的上官仪、卢照邻的心上,让他们更早的摒弃了没有一抹亮色的宫体诗,开始求变求精,向着饮湖上初晴后雨学习,吸取经验。</p><p>“上官仪便在后边船上,你且去跟他打个招呼,相信你们很谈得来的。”</p><p>李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