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7章 小家子气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徐珑比李元瑷想象中的还要出色,她只是两天就理清了大安宫的入账与近来两个月的支出。</p><p>李元瑷记得每年年末查账的时候,十个账房先生用了一个月才整理好一年的入账、支出。</p><p>细问之下,李元瑷才明白。</p><p>这大家闺秀也是分种类的,一般的大家闺秀从小受女戒、女德的教养,不能私见外男,懂得三纲五常足以。</p><p>但如徐珑这样的大家闺秀,女戒、女德只是最寻常的,最次都是嫁给官宦大户人家当主母大妇。</p><p>古人最重视家中和睦安宁。</p><p>主母大妇地位可不小,上尊老小育小,即是自家男人的门面,亦是后院之主,管经济管丫鬟妾侍。</p><p>一个能力出众的主母,至少可让家族兴旺三代。</p><p>对于这个媳妇,李元瑷亦越来越满意了。</p><p>成婚的第三日,是婚礼的最后一个环节回门。</p><p>这是新婚夫妇真正意义上第一次回娘家省亲,不仅男方、女方重视,女方家长更是如此。</p><p>为了迎接新婿的到来,徐孝德是广设华宴,款待新婿。</p><p>李元瑷抵达徐府的时候,徐家已经张灯结彩,宾客满棚了。</p><p>自己的大舅子,李承乾谋反案的最大倒霉蛋徐家长子徐齐聃在屋外迎接宾客。</p><p>现今的他以是崇文馆学士,侍皇太子讲读,在李治身旁有着一定的份量。</p><p>见李元瑷与妹妹抵达,赶忙上前迎接行礼。</p><p>李元瑷是商王,徐珑是李世民亲赐的商王妃,论及地位自然要高过徐齐聃。</p><p>李元瑷对于这个大舅子还是有些好感的,笑道:“都是一家人,无需多礼。”</p><p>他们一行人走进了徐府,一并拜会了徐孝德与姜氏。</p><p>徐珑自是随母亲去后院嘘寒问暖了。</p><p>徐孝德则领着李元瑷去见所有请来的宾客。</p><p>李元瑷给足了自己这个老岳父面子,对于所有宾客都礼貌相迎,惹得徐孝德笑声不绝,直道:“得了佳婿。”</p><p>这介绍宾客,难免会吹捧一下住址过往。</p><p>李元瑷意外的发现给邀约前来的人,大多都是江南勋族。</p><p>勋族与士族不同,士族指的是书香门第,而勋族却是正儿八经的官宦家族。</p><p>李元瑷动了心思,找了一个空闲,低声问道:“看来岳父大人在江南颇有人脉?”</p><p>徐孝德见突然问及这问题,先是一愣,随即笑道:“都是祖辈蒙荫,徐家并非江南士族,而是东海徐氏,因避战祸而南下。先祖得南齐萧道成器重,官居司空,此后历经南梁、南陈,换了三国,徐家地位起起伏伏,两三百年,上至宰相将军,下到太守县官,皆有其人,以致人脉通达。尤其乃父,兼资文武,乃南陈奉朝请,伏波将军,江夏王侍郎,还娶了我母司空沈国忠武公之女,促成了两家联姻。前朝灭南陈之后,深感我们这些南朝勋贵难以遏制,将我们强制性搬离江南,被迫内迁安置,安家于同州冯翊县。现今前朝灭亡多年,我们这些人大部分都选择了撤回江南,唯有少部分在外置家。”</p><p>他顿了顿,神往说道:“若非大女得长孙皇后看中,选入宫嫔,只怕也会迁回江南故土。”</p><p>说着,又晒然笑道:“不过若是如此,亦得不到佳婿了。”</p><p>李元瑷眼中一亮,自己脑子里关于江南的发展大多源于后世,对于现今江南的实际情况只了解大概,而不知细节。</p><p>自己这个老岳父几代都生活在江南,且在江南有如此人脉,对于自己治理江南定大有利处,遂然将自己即将下江南整治江南疲敝的情况告之徐孝德。</p><p>徐孝德大感讶异,都以为李元瑷地位极尊,想要真正掌握实权,至快也要到太子继位之后。</p><p>想不到这么快就给重用了。</p><p>心底又是高兴,又有点不舍,自家老大现在在长安,身受太子李治器重,即便自己有迁回江南之心,却也不符合实际。大女儿在宫里,一年难得见一次,一直养在家中的小女儿,也要相隔千里了。</p><p>徐孝德官宦世家出身,也知前程重要,当即道:“吃了这回门宴,你我翁婿坐下细谈。我徐家数百年的南朝勋贵,还是有点门面的。”</p><p>李元瑷先不说话,其实他看不上所谓的南朝勋贵。</p><p>江南远离庙堂,天高皇帝远。</p><p>此次南下,他几乎等于手持尚方宝剑又是当朝一品亲王。</p><p>什么南朝勋贵都隔了一个隋朝了,再贵能贵到哪去?</p><p>真要给自己添堵,就让对于现今江南的实际情况只了解大概,而不知细节。</p><p>自己这个老岳父几代都生活在江南,且在江南有如此人脉,对于自己治理江南定大有利处,遂然将自己即将下江南整治江南疲敝的情况告之徐孝德。</p><p>徐孝德大感讶异,都以为李元瑷地位极尊,想要真正掌握实权,至快也要到太子继位之后。</p><p>想不到这么快就给重用了。</p><p>心底又是高兴,又有点不舍,自家老大现在在长安,身受太子李治器重,即便自己有迁回江南之心,却也不符合实际。大女儿在宫里,一年难得见一次,一直养在家中的小女儿,也要相隔千里了。</p><p>徐孝德官宦世家出身,也知前程重要,当即道:“吃了这回门宴,你我翁婿坐下细谈。我徐家数百年的南朝勋贵,还是有点门面的。”</p><p>李元瑷先不说话,其实他看不上所谓的南朝勋贵。</p><p>江南远离庙堂,天高皇帝远。</p><p>此次南下,他几乎等于手持尚方宝剑又是当朝一品亲王。</p><p>什么南朝勋贵都隔了一个隋朝了,再贵能贵到哪去?</p><p>真要给自己添堵,就让他们去见南朝的列祖列宗去。</p><p>李元瑷想要知道的是江南的详细情况,需要一两个可信的人。</p><p>这搞建筑的,李元瑷深知计划与实施是两个不同的概念。</p><p>很多时候,他们图纸设计的好好的,但是承包商偷工减料,工人出工不出力的情况比比皆是。</p><p>治理地方也是一样,官场上阳奉阴违的事情,岂在少数?</p><p>李元瑷可不想两眼一蒙,给人忽悠的团团转。</p><p>送走了宾客,徐孝德将自己对江南的认知,以及江南面临的问题都与李元瑷做了详细的探讨。</p><p>中国不缺治世能臣,南陈袁宪就是其一。只可惜他遇上了荒淫无道的陈后主,空有一生才华而无计可施。</p><p>袁宪在陈后主即位后,就写了一套治理江南,抵御隋朝的方案,但陈后主觉得太费钱财拒绝了。</p><p>此方案杨素、高颖等人看了都赞不绝口,直言若非陈叔宝昏庸,以袁宪计策行事,至少可保南陈十年国运。</p><p>当时,隋朝一统天下大势所趋,能保十年国运已经非常了不起了。</p><p>徐孝德恰好拜读过,正好跟李元瑷说起。</p><p>李元瑷听了一脸讶异,袁宪重农、重盐的思想与之暗合。</p><p>尽管江南因为无脑发展农业,导致粮贱伤农的情况,但作为农耕民族,不可能不行农耕之事。</p><p>此次南下发展,尽管目的是着重抓商业,但农业发展始终无可厚非的位列第一。</p><p>一番附和这个时代国情的观念让李元瑷叹为观止,对于江南之事,有了新的理解看法。</p><p>回到大安宫,经过一番总结。</p><p>李元瑷正式将自己的治理方案记载成册,直接送到了李治手上。</p><p>这事情关乎大唐未来经济发展方向,李治亦不敢草率决定,与李元瑷一起求见了李世民。</p><p>李世民看了李元瑷写的详细方案,缄默了片刻道:“你这是打算从苏、湖入手?”</p><p>李元瑷在后世就听过一句话,苏湖熟,天下足。</p><p>苏州、湖州,一个位于太湖以东,一个位于太湖以南,太湖流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小河流遍布,百流众渎,曲折萦绕,是中国最早实现粮食一年两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