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3章 婚期将近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两人又围绕江南的情况,商议了一些细节。</p><p>李元瑷能够感受到李治对于江南的重视,将自己对江南的治理想法大致说了一遍。</p><p>相比李世民的积极开拓,李治为政举措更重一个稳字,不像自己父亲一样,无时无刻都想着扩充出去,打出秦皇汉武的威风。</p><p>其实就这个稳字,才是当下唐王朝最需要的。</p><p>李世民好战好大喜功,尽管他不是杨广那样的暴君,完全不惜民力,却也是负重而行。</p><p>李治身为继任者有义务为自己的父亲将屁股擦拭干净,静修几年,然后才有资格向外扩张。</p><p>随着关中平原的开发过剩,八百里秦川,这个号称天府之国,沃野千里的地方,面对过剩的人口,过度的开发,既是巅峰,亦是衰败的开始。</p><p>现在的关中平原的粮食产量已经入不敷出了,这一切身为监国太子焉能不知?</p><p>历史上李治对于洛阳情有独钟并非没有原因的,必需缓解长安的人口压力,不然一但漕运出现问题,长安上下就会出现断粮的问题。</p><p>江南物产资源丰富,是朝廷最大的倚仗。</p><p>这些年江南越种越穷,庙堂上的诸多大臣都看在眼中也急在心里。</p><p>现在也到整顿的时候了……</p><p>李治听的极为认真,对于李元瑷口中的开海上商道很有兴趣。</p><p>这也是唐朝最大的优势,上到君王,下到百姓都很乐意接受新奇的事物。</p><p>两人围绕这海上商道谈了许久,直至黄昏时分,方才一并赶往立政殿。</p><p>他们似乎聊的太过忘神,抵达立政殿的时候,李世民已经陪着小兕子玩了好一会儿了。</p><p>见到李元瑷、李治的到来,小兕子脸上笑容更甚,很开心的叫道:“九哥哥、瑷……瑷哥哥。”</p><p>不知是咬到了舌头,还是怎么的,小兕子叫李元瑷的时候,小小的顿了一下。</p><p>“今天是什么好日子?你们怎么都来了?”</p><p>李元瑷很利索的道:“当然是一起来陪我们最可爱的小公主的。”</p><p>小兕子嘻嘻一笑,一手拉着李治,一手拉着李元瑷,一并往李世民方向走去。</p><p>李世民也知他们有事情相谈,并不介意。反而陪了小兕子嬉戏了会儿,父怀大慰。</p><p>餐桌上三人都没有提江南的事情,而是随意唠些家常。</p><p>其中就说到了无法无天的滕王李元婴。</p><p>这一说到他,李世民的脑袋又疼了。</p><p>李元瑷对于李元婴的胡闹有所耳闻,也不知该怎么说。</p><p>这个便宜弟弟为祸一方,确实过分。但是因为他的胡闹,弄出了一个天下第一的骈文滕王阁序,也算是名留青史。</p><p>这就跟汪伦一样,一个迷弟为了追星,将自己追的青史留名。</p><p>这让人能说什么?</p><p>李元瑷自然只能在一旁苦笑。</p><p>李世民这个长兄当的,确实有点憋屈。</p><p>打不得骂不得,还得向祖宗一样供着。</p><p>用了晚膳,李元瑷回到了府邸。</p><p>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任命,李元瑷反抗不了,只能躺着享受了。</p><p>相比他人需要实地考察,李元瑷这里作为一个后世人,还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的。</p><p>首先关于港口的选择,这个想都不用想。</p><p>泉州是不二之选。</p><p>尽管中国海岸线狭长,但真正适合展开海上贸易的港口,这个时第一的骈文滕王阁序,也算是名留青史。</p><p>这就跟汪伦一样,一个迷弟为了追星,将自己追的青史留名。</p><p>这让人能说什么?</p><p>李元瑷自然只能在一旁苦笑。</p><p>李世民这个长兄当的,确实有点憋屈。</p><p>打不得骂不得,还得向祖宗一样供着。</p><p>用了晚膳,李元瑷回到了府邸。</p><p>对于这种突如其来的任命,李元瑷反抗不了,只能躺着享受了。</p><p>相比他人需要实地考察,李元瑷这里作为一个后世人,还是有着先天性的优势的。</p><p>首先关于港口的选择,这个想都不用想。</p><p>泉州是不二之选。</p><p>尽管中国海岸线狭长,但真正适合展开海上贸易的港口,这个时代唯有泉州。</p><p>这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上下几百年的发展经验结晶。</p><p>中国最早的海上外交起点是泉州,宋元时期,计算各国与我国的海上距离的海图,都以泉州港为起点。</p><p>面对历史上泉州港的繁华,以泉州港为起点,绝对是不会错的。</p><p>根据实际发展情况,然后在选择宁波还是广州作为第二、第三港口。</p><p>李元瑷躺在一时无眠,左思右想,忽然想到了郑和下西洋的情形,意识到想要丝绸之路的顺畅,必需要有一支强大的水军。</p><p>不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之日,就是海寇作乱之时。</p><p>历史上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不就是因为船上带着大批的金银财宝,致使地方上的国王心存贪念,从而开始进攻明军?</p><p>不过当时明军海船海军独步天下,随手就将之收拾了。</p><p>这海上的商路一兴起,这种事情必然灰发生。</p><p>一个个目光短浅的土著,他们哪里管你天朝上国是什么玩意,财先发了再说,至于后面的事,会不会受到报复,全然不顾的。</p><p>这要向确保海上商道的畅通,拥有一支无敌天下的水军,拥有一支海上舰队,必不可少。</p><p>“我大唐陆地上所向无敌,却不知海上如何?”</p><p>“这要组建海军,战舰至关重要。还有大型的商船……”</p><p>李元瑷一点点想着,突然觉得任重而道远。</p><p>好在大唐的造船工艺还是可以的,他在工部任过职,现在还挂着侍郎的头衔,白领着俸禄呢。</p><p>对于唐王朝的造船工艺有过一定的了解。</p><p>这个时代其他国家的舟船大多以绳索绑扎的阶段,而大唐普遍采用钉接榫合法。</p><p>唯有这种钉接榫合法制造出来的船,才能真正扛得住大海的风浪。</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