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头痛的李世民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什么是殿试?”</p><p>李治眼前一亮,紧紧盯着李元瑷,他感觉这个殿试极不寻常。</p><p>本来他不会如此纠结,但因定下的状元是王家人,这让之极为不快。</p><p>李治与李世民最大的差别是心眼多,汉朝太多外戚为祸,对于外戚他天生就有这极大的厌恶。</p><p>尤其是拥有长孙无忌这样的外戚,更让李治感觉锋芒在背,夜不能寐。</p><p>故而终其一生,对于外戚都跟防贼一样。</p><p>都说武则天控制着李治,实际上呢?</p><p>在李治的掌控下,武则天与武家处于决裂状态。</p><p>武则天不想提拔武家人为后盾?</p><p>怎么可能?</p><p>以武则天的智慧哪里不知有一个坚强娘家为后盾,自己的地位会更加稳固?</p><p>她一当上皇后,就开始大封亲族,将武家人一个个提拔起来。</p><p>然后武家悲剧了,内部不和,自相残杀。</p><p>武则天最器重的武惟良和武怀运直接给李治处死,武则天也为李治逼着下诏对着天下人骂自己母亲是个贱货。</p><p>古代孝字大于天,若不是给逼到了极处,一个皇后怎么会对着全天下的宣布自己老妈与自己的侄儿苟合?</p><p>家丑不可外扬,武则天能不懂?</p><p>至少秦始皇面对赵姬给嫪毐生儿子不敢那么干。</p><p>武姜那么偏袒小儿子,郑庄公也要给自己弄个台阶下。</p><p>李治在的时候,武则天几乎跟武家处于决裂状态。</p><p>武则天这个皇后都当成这样了,后世居然有人说武则天架空了李治?</p><p>她连自己娘家都搞不定,还搞定李治?</p><p>李治一直不喜欢现在的太子妃亦是这个原因,他不喜欢老婆的娘家,实力太强。</p><p>这王家人考上状元,是不是凭本事,李治不清楚,他也懒得去查,就是不想让王家人拿这个状元。</p><p>“所谓殿试是指由天子亲自于大殿召见所有考中进士的学子,天子亲自出题,亲自考核,亲自选择出三甲之列。对于这三甲,可以编一称呼‘天子门生’。如此一来,状元、榜眼、探花的任命权就握在了天子手中。”</p><p>李治听到这里,眼睛一亮,呼吸都有些急促。</p><p>这一招,实在是太妙了。</p><p>以往科举取士,天子不能过问。</p><p>这样一来,最核心的权力,为天子掌控,这样可以免去很多不确定的因素。</p><p>“现今科举制度越发完善,可难免会有一些纰漏,让人从中作怪。进士二十人,难免不会有浑水摸鱼之辈。由天子择出三甲,亲自赐进士及第,最为公允不过。”</p><p>李元瑷云淡风轻的说着。</p><p>如果说唐朝科举一改隋朝举荐为允许天下人皆可参与是跨时代的进步,那么殿试的出现就是科举制度在这个进步路上的一次升华。</p><p>对于科举制度的完善,对于朝廷科举取士的目的,都有十足的提升。</p><p>李治喜道:“殿试将会是学子与天子第一次会晤,是天子为朝廷未来的肱股之臣最大的认可,此提议当真妙不可言。我这便去请示父皇,由他下令开殿试,为朝廷择出栋梁之才。”他说着立刻便要动身,嘴里同时说道:“要不要一起去?”</p><p>李元瑷摇头道:“不了,我去看看小兕子,就不凑热闹了!”</p><p>李治微微一笑,也由他了。</p><p>李治向李世民申请开殿试取才。</p><p>李世民初听“殿试”详情,亦呆了一呆,细细思量,登时大喜过望,说道:“妙哉,朕一直担心科举未来。科举的普及确实让各大士族措手不及,于此一道,迟迟打不开局面。可父皇心底清楚,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旧习俗,一时没有缓过劲来。待他们认真对待科举,潜心研究,寒门百姓十有八九是考不过的。到时候大半进士,全出豪门,三甲及第也为豪门霸占,反而助长他们声势。这殿试一出,只消我们稍稍偏向寒门,对于天下寒门即是一大鼓励。此消彼长,待科举正式成为取士之法,世家亦无担忧必要了。”</p><p>李世民受世家掣肘,并非他狠不下心来将之消灭。而是世家的存在,有利有弊。</p><p>作为大唐最大的人才输送机构,有他们遍布天下各地为官安定一方,他才能无所顾忌的对外发动战事。</p><p>真要受刮骨去肉之痛,消灭世家影响,只会因内耗而两败俱伤。</p><p>一手抬起寒门,利用寒门的崛起来抢占世家的资源,直至双方平衡,相互掣肘,兵不血刃,方才是李世民心底最理想的状态。</p><p>李世民性子心狠,却不嗜杀知晓进退,好战但又宽仁,懂得体恤生民疾苦,也只有如此多变的性格影响下,才能在恶劣的局面,开创贞观之治的辉煌。</p><p>李世民说道:“让我猜猜,这法子是你十六叔想的吧!”</p><p>李治颔首道:“也只有他,方能实科举的普及确实让各大士族措手不及,于此一道,迟迟打不开局面。可父皇心底清楚,那是因为他们习惯了旧习俗,一时没有缓过劲来。待他们认真对待科举,潜心研究,寒门百姓十有八九是考不过的。到时候大半进士,全出豪门,三甲及第也为豪门霸占,反而助长他们声势。这殿试一出,只消我们稍稍偏向寒门,对于天下寒门即是一大鼓励。此消彼长,待科举正式成为取士之法,世家亦无担忧必要了。”</p><p>李世民受世家掣肘,并非他狠不下心来将之消灭。而是世家的存在,有利有弊。</p><p>作为大唐最大的人才输送机构,有他们遍布天下各地为官安定一方,他才能无所顾忌的对外发动战事。</p><p>真要受刮骨去肉之痛,消灭世家影响,只会因内耗而两败俱伤。</p><p>一手抬起寒门,利用寒门的崛起来抢占世家的资源,直至双方平衡,相互掣肘,兵不血刃,方才是李世民心底最理想的状态。</p><p>李世民性子心狠,却不嗜杀知晓进退,好战但又宽仁,懂得体恤生民疾苦,也只有如此多变的性格影响下,才能在恶劣的局面,开创贞观之治的辉煌。</p><p>李世民说道:“让我猜猜,这法子是你十六叔想的吧!”</p><p>李治颔首道:“也只有他,方能实时推陈出新。”</p><p>李世民问道:“那他人呢?”</p><p>李治应道:“去陪小兕子了!”</p><p>李世民心底一软,自己最近确实是忽视了小兕子,颔首道:“也亏得有他,关于十六的婚事,你也要上点心,替父皇好好操办。本想着一回京最先处理这事,结果他们八字有些不合,直至六月才有对的上的良辰吉日,真是好事多磨。”</p><p>说道李元瑷的婚事,李治突然想到一件头疼的事情,说道:“父皇,关于二十二叔的!”</p><p>“等等!”李世民听到“二十二叔”这几个字,突然有些头疼,用力揉了揉两边的太阳穴,说道:“让为父缓缓,你再说。”</p><p>李治的二十二叔,正是李世民的二十二地李元婴。</p><p>李元婴是李渊最小的一个儿子,贞观二年出生,他的年纪比李治这个侄儿还小。</p><p>以至于李渊死后,李元婴无人照料,是李世民亲自带大的。</p><p>对于这个最小的弟弟,李世民给他折腾的夜不能寐。</p><p>这也算是报应,为了扭转他在人们心中弑兄诛弟逼父的“血腥形象”,李世民对于幸存的弟弟们,他是遍施雨露,几乎照顾有佳。</p><p>哪怕李元瑷初期这样的,也任劳任怨的给他擦拭屁股。</p><p>若非险些闹出人命,他真不会特地去管,犹自任之。</p><p>原以为李元瑷是个奇葩,没想到自己亲自养大的弟弟李元婴更加了不得。</p><p>李元瑷的荒唐是在眼皮子底下的,而李元婴却是祸害在外。</p><p>依照规矩,亲王要外出之蕃,为朝廷治理百姓的。李元婴年仅十一岁就给册封为滕王,食禄山东滕州。</p><p>李世民哪里想到这个十一岁的孩子,就是一个混世魔王。</p><p>骄奢淫逸,大兴土木!</p><p>闹得山东是鸡犬不宁。</p><p>比李元瑷能折腾十倍。</p><p>现在李世民心底甚至有一种感觉,自己这个老子是不是故意生那么多儿子报复自己的?</p><p>反正李世民现在一听到李元婴或者任何跟之有关的消息就觉得头痛。</p><p>好一会儿,李世民才道:“说吧,他又干什么荒唐事情了?”</p><p>李治苦着脸道:“二十二叔的老师传来弹劾书,说二十二叔意图效仿十六叔要在滕州建行宫,要建一座比商王更加恢弘的滕王。说二十二叔根本不听劝,已经开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