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九十章节 礼遇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当然,朱标也清楚,这件事最关键的还是朱元璋的态度,礼部尚书若是没有受到指示,怎么敢将亲王的礼仪规格提升到与皇太子相当,这无疑是自绝于朱标。</p><p>地上的礼部尚书也顾不得体面了,低下头说道:“老臣请殿下开恩。”</p><p>朱标看着他说道:“本宫会去见圣上,礼部立刻着手降低封王大典的规格,亲王礼遇也当缩减,具体的…………”</p><p>礼部尚书正恭敬的听着,他是着实松了一口气,若是太子殿下让他去驳回圣上的旨意,他可是连哭都哭不出来了,得吩咐人回家安排后事了。</p><p>现在他们父子俩自己去商量就好,礼部官员大不了熬夜不睡了,也能从新策划好封王大典,毕竟有唐宋的例子在,可比圣上要求的简单多了。</p><p>就在朱标嘱咐完准备进宫的时候,外面走进来一个太监,到了门口就喊了一句:“传圣上口谕,请太子殿下及礼部尚书接旨!”</p><p>朱标站起身走到前面跪了下去,礼部尚书则是转了个身,那太监连忙侧立而站,表示代替圣上说话:“着太子主持封王大典,礼部予以配合,不得有误。”</p><p>“臣等领旨,必不负圣上所托。”</p><p>那太监传完话,赶忙上前扶起太子殿下,朱标也不在意,跟他说道:“回去回禀圣上,就说本宫不会让他失望,请圣上放心。”</p><p>那太监跪在地上听完,然后回答道:“奴婢明白了,必会传达清楚。”</p><p>朱标点点头,挥手让他退下了,然后看着地上的礼部尚书说道:“傅尚书请起吧,既然圣上有旨由本宫负责了,那就尽快整改吧。”</p><p>礼部尚书起身说道:“圣上与殿下父子之情,着实让人感慨万千。”</p><p>朱标笑了笑,礼部尚书就先出门安排人手了,其实也有备案,只要削减些规格就好了,但上面一句话,下面忙断腿,这一改就涉及到方方面面,礼部这几天是别想休息了。</p><p>朱标坐回椅子上,刘瑾奉上一杯茶,然后取出扇子站在一旁给太子扇风,朱标喝了口茶笑着摇了摇头,自己父皇这招以退为进,用的他是措手不及。</p><p>如果没有这道口谕,朱标进宫据理力争,毕竟这件事关乎的是以后数百年宗室的问题,皇帝之子都是亲王,若是有哪个身强力健的生他五六十个亲王如何是好,朝廷的赋税光养他们了。</p><p>朱标又不是为了自己,他地位稳固尊荣至此,上面又没有亲王叔伯,可做事总得多考虑考虑,他们父子不用受宗室的压迫,后世皇帝呢?</p><p>现在倒好,自己父皇把这件事推到他头上了,礼重了朱标不满意,礼轻了弟弟们失望,自己父皇也不会开心,不过该做的还是要做,为君者自要有担当。</p><p>最关键的就是百官跪迎这一点,朱标让人拿来笔墨纸砚,开始书写起来,五品以上官员见亲王只需躬身行礼,五品以下当跪迎,其仪仗下太子一等。</p><p>亲王冕服俱如东宫,唯东宫冠冕九旒,亲王冠冕是八旒,世子冠冕用七旒,郡王冠冕用六旒,臣下不可用旒。</p>&关乎的是以后数百年宗室的问题,皇帝之子都是亲王,若是有哪个身强力健的生他五六十个亲王如何是好,朝廷的赋税光养他们了。</p><p>朱标又不是为了自己,他地位稳固尊荣至此,上面又没有亲王叔伯,可做事总得多考虑考虑,他们父子不用受宗室的压迫,后世皇帝呢?</p><p>现在倒好,自己父皇把这件事推到他头上了,礼重了朱标不满意,礼轻了弟弟们失望,自己父皇也不会开心,不过该做的还是要做,为君者自要有担当。</p><p>最关键的就是百官跪迎这一点,朱标让人拿来笔墨纸砚,开始书写起来,五品以上官员见亲王只需躬身行礼,五品以下当跪迎,其仪仗下太子一等。</p><p>亲王冕服俱如东宫,唯东宫冠冕九旒,亲王冠冕是八旒,世子冠冕用七旒,郡王冠冕用六旒,臣下不可用旒。</p><p>亲王妃朝冠定为九翟冠,九翚四凤冠唯皇后娘娘与东宫太子妃可佩戴,其礼服、朝服、常服等冠服则与皇太子妃相同。</p><p>天家无私事,亲王见君主及储君应当行君臣之礼,年老亲王朝拜行跪礼于圣上,宜当由太子扶起,以显人伦。</p><p>其余的朱标不动,什么册宝朝服俸禄如同东宫,还有册封亲王时受的礼遇,这些都是小事,朱标也乐于让弟弟们高兴一下。</p><p>唯有尊卑体统必须定好,绝不能说长辈亲王就可以仗着辈分为所欲为,还有最重要的一点,朱标并不准备这个时候定下,有些早了。</p><p>那就是爵位递减政策,现在大明对宗室的分封是册封皇帝嫡长子立皇太子,诸子封亲王,亲王嫡长子立亲王,诸子封郡王。</p><p>郡王嫡长子立郡王,诸子封镇国将军,孙辅国将军,曾孙奉国将军,四世孙镇国中尉,五世孙辅国中尉,六世以下皆奉国中尉。</p><p>也就是太子世袭皇帝、亲王世子世袭亲王,这就导致了后期宗室俸禄的压力巨大,他们不但领着朝廷高昂的俸禄,还依仗着独特的地位大量兼并土地。</p><p>景王、潞王在湖广等地庄田多达四万顷,吉王在长沙,有地七八十万亩,长沙、善化两县田地的四成也归吉王所有。河南全省土地,居然有一半归各王府所有。</p><p>从明代中期开始,各地的官员惊慌地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