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七章 围魏救赵(二)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尽管魏军的数量远超过齐军,但几番冲刺,主将遇险,足令军心动摇;

  更可怕的是军中“孙”字旗帜忽隐忽现,庞涓胆战心惊,无意再战,长叹一声:

  “刖夫果已入齐,悔不当初杀之竟留后患!”

  便不顾一切的冒死冲杀,总算“武卒”骁勇,把齐军的包围圈撕开一个口子,才让庞氏叔侄逃出性命。

  但军械粮草尽数抛弃,士卒死伤被俘十不余一,可谓损失惨重。

  孙膑也知双方兵力悬殊,只要打败他,就已达到目的,便没追杀。

  桂陵之战就是中国军事史上著名的“围魏救赵”,曾被后来许多军事家依据其基本原则予以运用。

  当然,运用任何策略,都必须建立在掌握了敌我双方各方面情况的基础上。

  “知己知彼”,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不能生搬硬套。

  后来“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吃了“胶柱鼓瑟”的亏。

  庞涓的十万大军,围攻邯郸时就已减员三分之一,经过桂陵之战,生还者不足二万。

  这是在他任职期间也是魏国历史上一次最惨重的失败,从而打破了“魏之武卒不可战胜”的神话,而各国对齐刮目相看。

  因为需要喘息,魏惠王暂停对外扩张,天下相对稳定了数年。

  庞涓深知自己不是孙膑的对手,便白天抓紧训练征集来的新兵,夜间苦读兵书战策,总结经验教训。

  但他把自己与孙膑的差距,仍然归咎于没能占有《孙子兵法》上,为了弥补遗憾,也想显示自己的才华。

  据说他曾经写过一部《庞子兵法》,由于某些原因,却没能流传后世。

  不过,根据他善于背诵记忆,而拙于灵活运用的特点,大概仍是复述前人的经验和自己过去的战例,不会有什么新东西吧?

  转眼间,十年过去了。

  期间魏与各国之间,虽然仍冲突不断,但却是小规模,看起来“用战争消灭战争”是个有效措施。

  但更重要的是消灭产生战争的根源,否则,蛰伏一定时间,就会卷土重来,例如魏惠王和庞涓便是如此。

  经过十年修整,除了庞涓那种自负的弱点难以克服外,魏国在各个方面都有了很大提高。

  尤其是军队,猛增到五十万人,创空前绝后的世界纪录,而且素质仍属一流。

  望着台下这庞大的“战争机器”,庞涓和惠王又得意地笑了。

  魏惠王那好大喜功、固执偏见、自以为是的毛病也丝毫没改。

  因而拒绝了相国公叔痤的临终推荐,致使商鞅这样的人才流入秦国,为秦的崛起奠定了重要基础。

  庞涓现在已把齐军和孙膑视为主要对手。

  不清除这个障碍,称霸天下的梦想,就难以实现。

  所以他设计的战略战术,都是建立在对齐作战的基础上。

  但为了检验新部队的作战能力,他决定对秦国小试牛刀。

  这一战“武卒”们以急行军发起突袭,用强弓硬弩的密集射击做掩护,攻下以险峻著名的秦国东部屏障函谷关并向西推进。

  幸亏楚军来援,从侧面造成威胁,而且庞涓也不想把战争扩大,给秦国一个教训后就收了兵。

  这一“试”的效果不错,轰动了“全天下”,看到魏军的强悍,各国都有点儿惴惴不安。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