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兄弟情深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妄言世人荣穷、生命,岂不谬哉?

  听老师断自己只有十三年的荣华富贵,庞涓心中好不懊恼,暗骂老头嘴里瞎说,却喜他又转圜为:

  “尊吾之言可保长久”,自思当然不会“狂妄、欺人”。

  这才转怒为喜,叉手为礼:

  “弟子受教,没齿不忘。”

  与孙膑告别时,毕竟相处久了,情深义厚,孙膑唏嘘不已,庞涓也不禁泪流满面:

  “愚兄走后,贤弟放单,心实悬念。

  只望自家保重,此去若有一丝进展,也要将贤弟接去,共享荣华富贵,休在山中吃苦。”

  孙膑抹泪道:

  “为弟在这世上,除了老师,就哥哥您这个亲人,兄长此去必能为帅做将,然而‘兵者,凶也’。

  战争中危机四伏,只望您在临敌作战时小心谨慎,免受伤害,弟弟就心满意足了,荣华富贵,则在其次。”

  弟兄二人,絮絮叨叨,边走边说,如胶似漆,难分难舍。

  然送君千里,终有一别,来到山下通衢大道上,孙膑才泪眼婆娑地望着哥哥远去的身影……

  为了能尽快见到魏王,庞涓先来求见公子卬。

  好在曾当过帐前卫士,公子卬还有印象,面谈之后,认为他通过“进修”还很有进步,当真学到不少知识。

  “袍泽之情”有如兄弟,公子卬自然尽心尽力,为了加大保险系数,便又转托相国公叔痤。

  公叔痤也是个爱才之人,既然庞涓能被公子卬看重,必不一般,第二天就匆匆带庞涓入宫求见魏王。

  偏偏邹国的孟轲,就是后世称为“孟子”,仅次于孔子号称“亚圣”的孟老先生先到一步,正在宫中与魏惠王高谈阔论。

  公叔痤只得与庞涓在殿外一个小厢房里等待。

  其实,由于孟子的观念与魏惠王的追求格格不入。

  魏惠王的心中早就烦的要命。

  请教怎样才能富国强兵,孟子出的主意是:

  实行“仁政”。

  “减赋税、裁军队、养老恤孤,老吾老,及人之老,幼吾幼,及人之幼”;

  “老百姓安居乐业,民顺足矣,国必富、兵必强……”

  魏惠王心里偷骂一声:

  “扯淡!”

  不耐烦地说:

  “寡人问的是怎样才能对我‘有利’?”

  孟子回答的更不客气:

  “国君天天想的是怎样对自己有利,臣下效之,必然更想怎样对自己‘有利’。

  举国上下都为自己想,谁还去想‘国家’的利益?岂不乱了套?

  所以国君应该提倡仁义道德,以此来规范自己的臣民。

  只有实行‘仁义道德’,宽厚待民,施以恩惠,争取民心的归附,才是对国家最大的‘利’!”

  孟老先生的观点,自有他的道理,真能遵循,并非坏事。

  可惜适逢“战国时期”,与现实及魏惠王的要求都相差十万八千里,所以真懒得听。

  然而,孟老先生是“社会名流”,考虑到国际影响,出于礼貌,才不得不耷拉着下巴,微闭双眼,装作认真听讲。

  孟夫子并不傻,早已明白他的心另有所属,却仍然讲个没完,他有自己的考虑:

  “吾之道,难为天下容,能倾诉出来,就可以留下影响,必有益于后人。”

  所以不管你愿听不愿听,既能坐到你魏王面前,便喋喋不休,直讲到日近中午,毫不疲倦。

  该吃午饭了,魏王毫无留客共进午餐之意。

  孟子自己的肚子也饿了,估计这次“授课”已达到一定“份量”,足以阐明一个论点,便起身告辞。

  可怜魏王不敢说欢迎您再来的客套用词,只得泛泛地说声再见。

  其实孟老夫子并不在乎您是否“欢迎”,只要想见,便来拜访,“名人效应”的另一面就是谁也不敢拒之门外。

  魏惠王心中大喜,孟子前脚刚出门就告诉左右:

  吩咐厨子做几个好菜,去去胸中晦气。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