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四章 枭首示众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纵有健妇把锄犁”也免不了“千村万落生荆杞,禾生陇亩无东西”的荒芜。

  没有收成,家人必要陷入子啼肌、妻嚎、饥寒交迫、白发无依的惨境。

  将士们的心中又怎能放得下?

  营中人都不禁挥挥泪、叹息,哽咽相劝:

  “哥俩儿别难过了,谁家不是这样?能怪你吗?”

  彭虎啪地又搧了自己一个耳光:

  “我,我怪他干嘛!”

  伍长气呼呼地骂道:

  “就怪赵括这个王八蛋!

  都是他捅咕着要征兵四十万才全体总动员,俺儿也必定来了,一家老小不战死才怪哩。”

  夜暮降下了,在凄风苦雨中,弟兄们挤在破旧的帐篷中泪眼相对。

  谁还不咬牙切齿骂赵括?

  在这样的心态下,还要让士兵们填不饱肚子,更是雪上加霜。

  “民以食为天”,挨饿不仅是难以支持体力上的消耗,也在精神上造成涣散瓦解。

  战国时代的人还保着不少原始意识。

  例如对“生死”的界限还分得不太严格,所以比现代人易于轻生。

  也正是出于这种原始的动物特性,他们可以不畏死,却忍受不了饥饿。

  当然,食物至今也是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之一,但对于军队就更为重要。

  “大军未动,粮草先行”。

  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否则,粮尽就会“兵散”。

  所以聪明的将军都喜欢千方百计地去劫掠或破坏对方的军需给养。

  廉颇一向重视粮草储备,专任李牧这样可靠的将领坐镇邯郸以保证前方能丰衣足食;

  而赵括一到就搞空了“家底儿”。

  得不到及时的补充,将士们都知道这是由他的失误造成的,更加深了对他的怨恨。

  一个带兵的将领如此地失去人心已经很危险了。

  但赵括对将士们却不做任何解释说服、疏导安慰的“思想工作”进行补救。

  反而采取更加严酷的高压政策。

  谁敢对“惟吾马首是瞻”不服,轻则责打,重便杀头,而且他还特别偏爱“悬首示众”。

  李兴由于勇敢和军功,年纪轻轻就被廉颇任为裨将,经常去执行危险困难的任务。

  他不但身先士卒,而且点子多,每次都能圆满地完成,所以很受弟兄们的拥护。

  做为一个军官,尤其是希望能多打胜仗的青年军官,责任心都很强。

  他又特别坦诚直率,听到士兵们怨声盈野,深恐动摇军心、影响战斗力,就想提醒赵括注意。

  赵括对部队的情绪果然很感兴趣,和颜悦色地询问都是谁讲了什么怪话。

  李兴对赵括的做法虽然也有不同意见,但出于对部队的负责,还是知无不言。

  赵括听完后笑着点头:

  “你做的挺好,对我还是忠诚的,以后还要多收集这些不满言论,随时向我汇报。

  下去给我把他们的名单列上来。”

  李兴忽然觉得有点儿不对劲,急忙解释:

  “弟兄们没别的意思,只为饿着肚子没法打仗;男人全都出来了,对家里不放心。

  末将以为,廉将军时十几万人也就足以挡住敌人。

  现在增加到四十万才造成粮草匮乏,莫如……”

  不等李兴说完,赵括的脸就变了:

  “李兴!本帅早就知道你是廉颇的心腹,对换将心怀怨恨。

  今天竟以军心不稳来威胁本帅,实为妖言惑众之首,岂敢容你!

  来人哪!拉到门外,枭首示众!”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