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章 中日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签署了卖身协议之后,如青山勇之类的人,在少则三年多则五年的期限中,就要一切行动听指挥,不得违抗上级的命令,若有违者,一次警告、二次体罚,三次就要判劳役送去挖煤,还必须牢记各种陈军为其制定的规章制度。

  “哈伊!”

  所有人都起身鞠躬。

  对于挺身队员们言,能学习汉语这是一个大好事,不说能精通了,哪怕只是能说,这也是一技之长——他们在挺身队里即便没能挣上钱财,回到日本后也不会缺饭吃的。

  现在中日之间的贸易可是曾几何式上扬。

  大量的稻米布匹和鱼肉、水果(罐头)、糖、奢侈品(钟表)等物被销来日本,而运走的是一船船的硫磺、铜锭,当然还有少不了的金银。

  虽然赵亮已经尽可能的照顾到幕府的情绪了,但双方的贸易日渐增大,中国这边的顺差就也日渐增大,谁让小鬼子什么都缺呢。

  偏偏从一开始日本就不愿意敞开了向中国提供铜锭。

  ——小鬼子虽然啥都缺,但那几个小破岛上却真的有不少金银铜矿,这点上跟智利挺像的。

  之所以到了后世金银铜都缺了,那更多是因为日本自己开采了上千年,早就采光了。就跟中国的金矿那般。

  从康麻子时候起,康熙收复大员后,海禁解除,对日贸易立刻蓬勃发展起来。短短数年时间,抵日的商船由24艘激增到193艘,日本“洋铜”源源不断流入中国,据统计日本每年流失掉的铜高达380万斤之巨。因为日本的冶炼技术不过关,红铜中含有一定的白银,转手二次提炼,获益颇丰,更别说中国本身就缺铜!

  结果日本国内的铜锭反而不够用了。

  幕府将军便开始从源头上着手,要求中国来日的商船每年不得超过30艘,严格限定铜的出口,每年维持在160万斤左右,可效果仍不理想。到了雍正年间,德川吉宗下了严令,来日的中国商船进一步被限定在15艘,铜交易数量下降到百万斤左右。

  这样一来日本的铜料短缺才有所减缓,可代价也是惨重的,原先繁荣的中日贸易,是变得愈发平淡了。

  刚刚接位的德川家齐,说真的还是个小孩子,他才十六岁。上台初期,将民愤极大的日本和珅田沼意次免职,并任用陆奥国白河藩第3代藩主松平定信为老中,推行宽政改革,整顿幕府纲纪。

  目前更准确地说还处在一个观政的阶段。

  但哪怕是德川家齐他也不愿意放开口子。

  可是他不敢不放啊。

  陈军的北洋舰队就游荡在日本近海,早几年才刚有发展的赵家南洋舰队就痛揍了荷兰人,日本就他们那有海无防的模样,陈军舰队能直接杀到江户湾。

  这种情况下,德川家齐哪里敢去限制啊。

  虽然从长久角度看,中日之间这般下去矛盾只会积累的越来越大,可是青山勇等人才看不到这一点呢,他们只看到了中日密切的贸易下,整个日本都需要大量通晓汉语的人。

  这就跟清末各通商口岸都需要一些会外语的人一样。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