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六十五章 斗而不破?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报纸上还刊登了几起典型的民告官案件,给整个‘赵家天下’都带来了不小震动。

  这也算好事,徐延辉还觉得底下人充分发挥了积极性呢。

  但是随着几个宣传部的案子被当成典型刊登到报纸上头,徐延辉这才察觉到了又有人向自己放冷箭了。而且十有八九还是樊琪这个老对手。

  徐延辉知道初生的陈王朝内部的高层竞争倾轧是很激烈的。

  因为大家都没什么过硬的功勋。

  大陈之所以现在能傲立于江河之间,其最主要的功劳并不是蒋希宗、彭功昌等人多么的厉害,多么的足智多谋。

  那九成的功劳在于赵亮自己的牛掰。

  一出手就是几万军兵几万枪炮,一起兵就能打的清军抱头鼠窜,就能横扫中原。然后又拿出了金种子一下子稳住了民心。

  那就是当皇帝最轻松的李渊也没有这么顺畅的。(李唐的主要挑战在李渊进长安之后,至于赵大不算)

  所以陈州的这些中央大员们,跟历史上那些王朝开创中立下了汗马功劳的开国大臣们——比如汉初的萧何张良,刘备的诸葛亮,曹操的荀彧荀攸郭嘉,朱明的李善长等等,那是全然的不同。

  他们在赵家王朝中的份量远没有自己的老前辈们重,甚至很多人都是可有可无的。

  比如徐延辉就是这样的。

  他能做上现在的一部之长那都是因缘际会,当机会来临的时候,他自己都没想到。

  包括现在文臣之首的蒋希宗,那也是如此。

  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功劳他的根基还没有彭功昌大呢。

  可是他一直跟在中央,而彭功昌坐镇地方,一开始固然很风光,但在最关键的时候却大大落后了一步。

  也是因此,这位爷始终看蒋希宗不顺眼。

  甚至可以说陈朝中枢大臣们的彼此斗争,都是起自蒋希宗和彭功昌。

  而只要他们没有因为内斗而拖累了正事,赵亮根本不去管他们。

  一次两次的,大家也都看清楚赵亮心思,那斗争便就普及化了。

  当然大家还都能记着底线!

  但谁也不知道这种‘斗而不破’的局面到底能延续多久。

  就是赵亮现在都有些难以决断了。

  一开始的时候他还有点自得。

  这般纵容臣下起纷争,明显有利于他集中大权。而且手下的人为了自身前途着想也都打起了精神,工作效率较之先前反而有所增长。

  但他脑子到底没有昏。

  知道这种事儿从长远角度讲并非什么好事,所以是一百个警惕臣下斗争白热化。

  斗而不破可以,为了反对而反对就绝不行。

  樊琪又射了徐延辉一箭,赵亮看在眼里并没有说什么。

  臣子们要全是好伙计了他就要头疼了,可要是都这个样子,他也头疼。

  不过他面上虽然不说什么,心中,对于樊琪的顽固性却又加深了一分。

  这人真是……,锲而不舍!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