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2章 横眉冷对千夫指(二合一)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这自称什么王爷的,哪有半分掏钱的样子,关键他还一点办法都没有,官府若都不管,他找谁说理去?

  “牛知府说他公务繁忙,没空!”小厮一句话差点把李敬明噎死。

  这姓牛的,老夫逢年过节哪次不去孝敬他,忘恩负义的东西!李敬明气的一口气没上来竟昏倒了过去。

  粮食足足搬了半个时辰,看着一排排喘着粗气的流民进进出出,刘鸿渐的脸色也是愈加深沉。

  一个兖州府的小小举人家里,竟然搬出了两百余石粮食,两百余石、将近四万斤呀!

  这些地主吃香的喝辣的,家中数百上千亩良田不用交任何田赋不说,还掐着佃户们的脖子,骑在百姓头上拉屎拉尿耀武扬威。

  这便是读书人的仁吗?

  但没办法,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这年月就是这样,连百姓们都认为读书人就该有这般待遇,他自己一个人去呐喊、去咆哮,又有何用?

  大明朝从根儿上便已腐烂,想改变这一状况,一朝一夕必然是做不到的。

  “大人,除却给这李宅留了千斤粮食外,共搬出米粮二百一十八石又七十斤。”天将黑时,常钰满头大汗的前来禀报。

  刘鸿渐叹了口气,命人取笔墨来亲自写了张收据,盖了印交给早醒过来同样在长吁短叹的李敬明,着他凭此收据去山dong布政司处领取银两,随后便带着一众人出李宅而去。

  当晚,看着兖州城内排起数条长龙般的施粥队伍,刘鸿渐心情沉重。

  山dong与河nan一样皆是人口大省,只兖州一府便有十数万人,四万斤粮食不过是杯水车薪而已。

  施粥只能保证人不饿死,即便他以这种方式限量控制,仍然撑不了几日。

  是夜,刘鸿渐在兖州府衙思虑良久,提笔写下数封书信,以及不少盖了空印的欠条,第二日一大早便着亲兵骑马送去周边各府县衙门。

  书信也很简单,以安国郡王、奉旨钦差之权命令各府县长官,在接到书信那一刻起,配合他分派的京营小分队征收所辖地域内所有士绅家的存粮。

  除却给这些士绅留下安身之粮外全部征收,各府衙在得到粮食起每日施粥两次,不得浪费也不可饿死了人。

  而那些用了印的空条,便是用来写收据的,为了防止本地官员舞弊,每个分队皆由他手下的亲兵掌控。

  任务只有一个,让山dong百姓活下来,为此,即便掏空了此地士绅的粮仓、被士绅们痛骂诅咒也在所不惜。

  大明南北,哪个当官的还不知安国郡王的名头,此是个杀官抄家都不眨眼的主儿,得了刘鸿渐的军令,各州县的长官丝毫不敢怠慢和包庇。

  不出几天,各地衙门外便都排起了施粥的长龙。

  数天之后,整个山dong境内的百姓都知道,曾经造福山xi的安国郡王来了,来拯救他们了,他们的家人再不用饿死了。

  吃水不忘挖井人,不少百姓在领到粥后不是先吃,而是把粥放到地上对着碗中的米粥先磕三个头,才给家中老小食用。

  百官讲气节,百姓讲义气,这是救命的粮食,谁救了他们,他们就记得谁,感恩一辈子。

  与之相反,在山dong境内的各大地主全部遭了秧,不仅承继数代的土地要被收走,连带存了数年的米粮也要收征收。

  往日里和和气气的州县长官甚至对他们避而不见,真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

  他们对刘鸿渐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各地有功名在身的地主写了联名信要入京敲那登闻鼓。

  另有一些怒极的士绅甚至派家奴以人类排泄物袭击了官兵营地,京营兵杀人如麻,哪儿受过这气。

  一顿军棍之后顺藤摸瓜,找到了闹事的地主,硬生生让这厮吃了一坨才肯放过。

  但山dong境内的难民实在太多了,士绅地主家的存粮已经捉襟见肘,而锦衣卫报江南的米粮最少还需六七日方可运抵。

  刘鸿渐在兖州府衙门愁配合他分派的京营小分队征收所辖地域内所有士绅家的存粮。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