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两千七百零五章 长生?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此刻,蔡文公目带感慨,望向了山洞中央,石桌的竹简。</p><p>说是竹简,其实不然!</p><p>因为这也是石头,只是雕琢成了,一个竹简的样子;</p><p>而且这份竹简,和石桌紧密相连,已经是密不可分的整体。</p><p>这山洞中的一切,就算是以蔡文公,他如今的高深修为,却依旧无法破坏分毫。</p><p>八十年前,蔡文公在蔡家村之中,还非常的不起眼,甚至很淘气,乃是众人眼中的顽童。</p><p>因为太过于贪玩,崛别人坟墓,去寻宝这事儿,年幼的蔡文公,他也能够做的出来。</p><p>说来也巧,在阴差阳错之间,蔡文公盗墓之时,一铲子挖下去,居然跌落了这个山洞。</p><p>而山洞中的竹简,仿佛有神秘的力量,让蔡文公心平气和,性格从此改变。</p><p>而且蔡文公发现,每当黑夜降临之时,他在山洞之中修儒,效果都会翻倍。</p><p>至此,传说开启!</p><p>蔡文公每日观摩竹简,日复一日,如此过了数年之久,都没松懈过。</p><p>其他读书人,每当遭遇瓶颈之时,都会心烦气躁,心魔入侵。</p><p>但这种情况,蔡文公却从未遇到,修为一马平川,迅速成为了大儒。</p><p>而后的修炼,虽然速度很慢,但相对其他人而言,蔡文公进阶的速度,依旧让人咋舌。</p><p>但当大儒的修为,增加到一个顶点之后,蔡文公再也无法突破了。</p><p>蔡文公顿时明白,他也和其他大儒一样,需要一个机缘,才能够再次突破。</p><p>而且他一旦突破,那他的修为,将会比同阶大儒,不知道厉害多少!</p><p>但问题是,其他的大儒,需要建功立业,或者讲学各国,才有可能出发机缘。</p><p>但蔡文公,却既然不同!</p><p>蔡文公的机缘,就是这——竹简!</p><p>这也是蔡文公,为何在五十年内,几乎足不出户,真正的秘密!</p><p>“老夫唯有猜透竹简,才能够继续进阶,但这竹简太过神秘,老夫真相要参透,却需要一个机缘!”</p><p>轻抚白须,蔡文公目带唏嘘:“老夫本以为,等云龙成长到足够强大。”</p><p>“等他历经世俗磨砺,最终返璞归真之时。”</p><p>“那他便能帮助老夫,解开这竹简的秘密。”</p><p>“但如今看来,似乎老夫——错了!”</p><p>这封存了至少千年,甚至可能更久远,役石头雕刻而成的竹简。</p><p>只写了七个字——吾善养浩然正气!</p><p>这字迹极为工整,哪怕看了五十年,蔡文公依旧悠然敬佩。</p><p>在刚成为大儒之时,蔡文公临摹过字迹,并拿到外界对比过。</p><p>蔡文公反复验证,最终认为,这竹简的字迹,乃是——孟子所写!</p><p>孟子虽成名于中原,但传说中,孟母三迁的最后地方,那就是——稷下学宫!</p><p>而稷下学宫这地方,根据正史记载,孔圣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稷下学宫讲学。</p><p>而孟子成名之后,也曾在稷下学宫,停留过好几年的时间。</p><p>这两件事,在中原的正史,都有明确的记载。</p><p>所不同的是,中原典籍中的稷下学宫,和儒界的稷下学宫,是否是同一回事,那就不得而知了。</p><p>不过传说无论如何,这至少也能说明,孟圣的确来过儒界。</p><p>故而在儒界之t;/p><p>在刚成为大儒之时,蔡文公临摹过字迹,并拿到外界对比过。</p><p>蔡文公反复验证,最终认为,这竹简的字迹,乃是——孟子所写!</p><p>孟子虽成名于中原,但传说中,孟母三迁的最后地方,那就是——稷下学宫!</p><p>而稷下学宫这地方,根据正史记载,孔圣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在稷下学宫讲学。</p><p>而孟子成名之后,也曾在稷下学宫,停留过好几年的时间。</p><p>这两件事,在中原的正史,都有明确的记载。</p><p>所不同的是,中原典籍中的稷下学宫,和儒界的稷下学宫,是否是同一回事,那就不得而知了。</p><p>不过传说无论如何,这至少也能说明,孟圣的确来过儒界。</p><p>故而在儒界之中,孟圣的笔迹,对天下大儒而言,都不会陌生。</p><p>甚至对很多年轻人而言,孟圣的笔迹,他们也不会陌生。</p><p>毕竟!</p><p>一个读书人年幼之时,刚学习书法之时,最初接触的,那就是孔圣和孟圣的笔迹。</p><p>但问题是,大概从十年前开始,蔡文公却忽然觉得,这似乎不是孟子的字迹。</p><p>毕竟从典籍记载来看,吾善养浩然正气,这话乃是道家庄子所言。</p><p>这虽是孟子笔迹,但孟子是儒家亚圣,他留下道家圣人的话,这究竟是何意义?</p><p>还有!</p><p>这石桌的字迹,究竟是孟子本人所留?</p><p>还是古之时,某个很厉害的大儒,临摹的孟圣笔迹?</p><p>无从考证!</p><p>但如今!</p><p>就在今日!</p><p>当叶秋在北国的王宫中,对着虚空之中的孟子虚影,说出“吾善养浩然正气”之时。</p><p>在整个北国的虚空之中,无论在任何地方,都能够清晰看到,虚空之中,出现的七个字迹。</p><p>或许对其他大儒而言,这乃是孟圣显灵,可能是一种圣迹。</p><p>但对蔡文公而言,这却绝非圣迹。</p><p>因为!</p><p>这虚空中的字迹,和蔡文公临摹了,足足五十年之久的字迹——如出一辙!</p><p>准确的说——一模一样!</p><p>这分明就是,同一个人所写!</p><p>或许在多年前,因为修为不足,蔡文公还无法确定此事。</p><p>在历经五十年的沉淀,以蔡文公如今的修为,他一眼就能确定!</p><p>可也正是因为这样,蔡文公心中的震撼,这才会越发之浓郁。</p><p>“若这竹简的竹简,果然是孟圣所写,可他老人家,已经逝去了两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