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人面桃花(二)第3/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为了庄族,我信守承诺,从未言语有失。此次,只求族长恩肯。”小清抿着嘴唇,微微扬起的下巴挑起倔强的锋芒。

  族长脸色忽白忽赤,长叹一声:“也罢!小清母亲走得早,父亲去年遭了老山塌方。唉……也是可怜。这门婚事,我代小清过世父母,允了。”

  书生躬身长揖:“谢族长。我定待小清好。还望族长赐予姓名。”

  “此事等族中长老商议再定。”族长挥挥手,走出祠堂,几名族人尾随而出,油光满面的胖脸没有丝毫喜悦,被阳光映得阴森惨白。

  “小清,记住!你姓陶!”

  “小清始终不敢忘记。”两颗滚圆的泪珠,于小清低头时,跌落青砖,瞬间消逝,只留两汪水痕。

  “陶家庄……陶家庄……”书生抬头端详着祠堂刻着陶姓一族的灵牌,喃喃自语。

  没人看到,他的眼中,也流出两行泪水。

  婚礼定于当月十五,正值桃花盛开,取“花好月圆”之意,讨个好彩头。

  虽说陶家庄百姓对崔书生入赘很排斥,喜事来临,也少不得做个样子,喜钱喜礼堆了满院,倒也显出陶家庄的阔绰。

  崔书生无亲眷,由族中长老陪伴于祠堂,也是入赘的习俗。小清一袭红装,粉面皎白,更像一株冉冉盛开的桃花。就待吉时来临,吹手们奏响喜乐,罩上红盖头,坐着四抬喜轿,等待崔书生骑着高头大马,前来迎娶。

  即将为人妻,未来几十年相伴,少女出嫁的心思,总是羞涩夹杂期待,百味陈杂。想起郎君平时的体贴入微,嘘寒问暖,小清粉面一红:“婚后一定要好好侍奉崔郎,陪他挑灯夜读,研墨煎茶,待崔郎考取功名,立刻离开陶家庄。”

  想到这里,那件事,又从脑海里冷不丁冒了出来,小清忍不住打了个冷战,再看身旁说着俏皮话,日益肥胖的闺中玩伴、伴婆喜嫂,胃里直冒酸水。

  崔书生坐于祠堂,亲自为长老们煮水泡茶,态度恭谨。长老们顿觉脸面有光,对崔书生的隔阂少了几分,有说有笑着陶家庄逸闻趣事。

  喜宴布置在陶家庄拜神祭祀的场院,数十张桌子座无虚席,厨子由崔书生从外地请来,手艺极佳。荤素佳肴流水般端上,酒香透过瓶子馋的宾客直流口水。未等新人赶到,大快朵颐,边吃边喝,看着伶人表演戏曲。

  伶人是崔书生从长安请来,据说只为宫廷贵族表演,千金难请。崔书生动用了同窗好友,负责朝中礼乐高官的关系。这一消息传出,陶家庄更对崔书生刮目相看,赞誉之词不绝于耳,以实际行动诠释了“趋炎附势”四个字的真实含义。

  伶人自古以来,多为达官皇族养于家中的戏子,逢年过节,款待宾客,或歌或舞,添几分情趣。更有些貌美女伶,被宾客相中,当晚侍奉赠送,也是常事,根本没有什么地位。

  直至民国,戏子依然与“巫、娼、大神、梆、剃头、吹手、叫街、卖糖”共同纳入“下九流”。

  自唐朝始,唐玄宗酷爱歌舞诗词,才情横溢,尝尝扮成伶人即兴表演,与宠爱妃子杨玉环琴瑟和鸣,伶人地位才有所提高。然而也不过是更高级的权贵玩物罢了。

  故此,伶人世代拜奉唐玄宗为祖师爷,一是感谢此行业得以名正言顺;二是多少有些“戏子地位低,可是我们祖上是唐朝皇帝”的得志心态。

  据说,这次伶人表演的是唐玄宗最是喜爱的“贵妃醉酒”,更让陶家庄百姓期待不已。

  羌笛响起,丝竹绵绵,演出开始了。

  然而,陶家庄百姓,万万没有想到,他们看到的是,六十多年前的一段往事——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