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一章 拍竿第2/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水军也同样如此,桨手因为无法躲避和格挡,所以个个带有披膊和头盔,其头盔两侧加厚,划水时有意将头侧往一旁便不惧箭矢。

  然而这依旧无济于事。

  沈兵在练黑甲军时是交待兵士攻击前方三十度角位置的目标。

  确切的说不是“交待”,而是战时就是这么训练。

  简单的说,弓箭手只管射成角度的战船而不去理会正侧面的战船,即便那战船正在朝他们射箭……

  其原因很简单。

  三十度角,那箭矢射出后便是大概率的斜插进敌船桨手面部及脖子这块死亡三角区,桨手甚至想扭头遮挡都困难。

  反之,若是直接攻击正侧的桨手,那其实都是射在头盔和披膊上的无效攻击。

  这训练要说有什么困难的话,就是古人对三十度角没什么概念,于是让沈兵又费了点心思。

  这其实也是一种协同:

  自己攻击斜上方的目标,侧翼的敌人则交给后方友船。

  这战术十分有效。

  因为楚军桨手在第一时间就死伤惨重。

  然后就出现沈兵之间所说替补尴尬:作战人员必须替上桨手,否则战船无法正常行驶,作战人员替上桨手又会严重削弱战斗力。

  更重要的还是作战人员没有桨手的特殊护甲,尤其是没有披膊,于是替补之后活脱脱的就是个靶子,差不多就是一个个替上来送死……

  秦军车轮战船就完全没这方面的顾虑,他们的桨手分别在船头、船尾,而且还用藤盾在周边护着。

  指挥这支楚军的是个叫张杳的副将。

  这两千人的水军原本只需派个军候指挥就够了,但项燕认为阻隔大梁水军的援军十分重要于是派了个副将。

  这张杳一见这情况就意识到情况不对,赶忙打出旗号命人放出烽火求援。

  另一方面又指挥水军近战。

  张杳这个决定显然是正确的,至少在他的认知范围内是正确的。

  若是弓战处于下风当然不能这样继续下去,而应该把水军当作步兵用缠上去打近战。

  于是楚军战船纷纷靠近敌船,然后探出长戟将目标勾住甚至直接撞上并试图攻上敌船。

  然而,张杳很快就发现近战也不是个好选项,甚至更惨……

  却见敌战船上类似桅杆似的东西往旁一转,接着“轰”的一声一块巨石便从天而降砸了下来。

  霎时靠近的楚军战船就被砸出一个大洞,有些甚至砸得失去平衡直接翻了船。

  张杳见此不由面色大变,问:

  “那是何物?竟有如此威力?”

  但一旁的亲卫却没人能答得上来。

  那其实就是“拍杆”。

  这拍杆也叫抬杆,它的构造很简单,就是横木一端立于战船上另一端绑着个巨石并用绳索绑牢。

  有敌船靠近时就将它转向敌船的方向往下一放……

  这是宋朝才有的东西,史书的记载是:“旁置抬竿,官舟遇之辄碎”。

  沈兵用上它就是为了防近战。

  这一来张杳就头疼了:

  弓战打不过近战又及不了身,这战又如何能打?

  于是只得慌忙下令收兵。 本章节已阅读完毕(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