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9 荀镇东巡行二州(四)第2/4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都是依循明公的指令罢了。小有成就,那也是明公之功。”</p><p>荀贞指着他,笑道:“你学会拍马屁了,这可不好!”</p><p>徐卓呲牙一笑,遂把他带来的郡府从吏一一给荀贞介绍。</p><p>郡府诸吏都是从本郡辟除的,荀贞听徐卓介绍,泰半俱为济北当地的士族子弟,其中也有几个族姓不显,然观彼等体态,却皆颇为健壮的,举止之间,亦少文气,却多轻脱。</p><p>荀贞就问徐卓这几人的来历。</p><p>徐卓说道:“此数君俱济北本郡的义士,昔抗黄巾,后助我军败曹东郡之寇,悉极有功,而且在乡间很有声誉,所以卓就把他们辟为了鄙郡府吏。”</p><p>这话说的委婉,不过荀贞听了出来,心道:“原来是济北当地的轻侠之流。”</p><p>却这徐卓少年时曾作过轻侠恶少年,后虽折节读书,如今更已为成为一郡太守,堂堂二千石,然到底少年时的习性难改,如今他对轻侠之流还是甚为亲近,是以,便把此类济北郡内有名的大侠,也就是所谓的“义士”都招入了他的郡府,或出为吏,或做他的护从,这也算是徐卓与华歆等人为政的一个不同吧。</p><p>当今乱世,正是要用到勇武之士的时候,对徐卓的这样作为,荀贞当然不会指责,反而与他招揽来的轻侠之士,态度和蔼的说话,引得这些轻侠无不受宠若惊。</p><p>前往卢县的路上,一路所见农田多有荒废。</p><p>荀贞感叹不已,与徐卓说道:“虽然武备必不可少,但在农事上,你也要多下些功夫。”</p><p>徐卓应道:“是。”</p><p>荀贞说道:“我在历城的时候,听闻子龙、仲仁说,青州黄巾现多已逃窜至北海等地,然济南郡等地仍还是有些黄巾的,流民亦不少,你可与子龙商量一下,看能不能把济南等地的黄巾、流民,特别流民招来济北,使屯田耕种。”</p><p>徐卓说道:“明公说的此策,卓此前也想到,并且也试着做了,但效果不大。”</p><p>效果不大,这是能够理解的。</p><p>荀贞毕竟是和黄巾打过好几场仗的,徐卓作为他的属吏,去招揽黄巾来济北屯田,那肯定不好做到。就算黄巾军粮食匮乏,他们也定然是轻易不会来的。</p><p>其实,荀贞对黄巾军的俘虏还是相当善待的,并没有像其他与黄巾军作过战的将领,如皇甫嵩、朱俊等一样,杀戮甚重,可终究他还是敌人,依然难以招揽。</p><p>荀贞听了徐卓这话,心中想道:“却能寻个什么法子,让黄巾军能够相信我,肯来依附於我?”</p><p>本心而论,荀贞是真不想再和黄巾作战了,他对黄巾实际上是保有很大同情的,黄巾都是老百姓,尽管其间也有杀烧抢掠之徒,可大部分的黄巾都只是乞活而已,又无什么深仇大恨,哪里值得打来打去?若能不战而得到他们的来投,岂不是最好不过?</p><p>并且如在历城时的估算,那青州黄巾而下犹有数十万之众,如果能把他们都弄到徐州、兖州,那绝对是足够充实徐、兖之地的民力的,特别是於现下郡县残破,百姓十室半空的情况下,这更是一份重要的劳动力。</p><p>只是暂时却无办法,想想也只能算了。</p><p>沿途所见,田地荒芜,入到卢县县内,堂堂一郡之治,街上亦人烟不多,观之竟有飘零之感。</p><p>到堂中坐定。</p><p>荀贞问徐卓,说道:“我闻卢县有大姓甘氏,素来称雄乡里,然而你适前介绍郡府诸吏时,我却怎不闻有此姓?”</p><p>刚才路上的时候,因为有众吏随行,没法问,所以到了堂中,荀贞才私下问徐卓此事。</p><p>徐卓答道:“诚如明公所言,甘氏在卢县当地,可称豪姓。唯其族中人依仗族势,多横行不法,鱼肉百姓,黄巾乱时,他们与黄巾勾结,曹孟德与明公为敌,他们又与曹孟德互相勾联,因是卓在查明他们的不法事后,就将其族中凡涉案之人尽数收监,依律罪之,其有当斩者,卓已呈请州府核验,只等州府的判决下来,就要对之行刑了。”</p><p>徐卓算是轻侠出身,他了解轻侠、豪强们的脾性,知道该怎么对付他们,非得以严厉的手段打击不可,其实也不止卢县的这一个甘氏,济北三县之内的那些不法轻侠、豪强,现而今基本上都已被徐卓收拾的妥妥当当,这却是与荀贞治兖之策正好吻合。</p><p>荀贞听了,点头说道:“对於不法豪强,固当依法惩之,但却不可杀戮过胜。你若是因此而被传出酷吏之名,对你日后在士林中的声誉恐会不好。”</p><p>荀贞对徐卓真是关怀备至。</p><p>&nbsp徐卓泰然应道:“只要能助明公成就大业,及一展卓胸中抱负,士林声誉於卓,如浮云哉!”</p><p>……</p><p>巡过济北三县,继续南下,至东平国。</p><p>东平国与济北接壤,位在在济北南边。</p><p>东平的辖地范围与济北相仿,只比济北略大了点,不过郡内的县却比济北多了一倍多,共有七县。弹丸之地就有七县之多,由此即可见,昔年太平盛世之时,东平的人烟有多稠密。只不过如今东平国各县的民口也是急剧减少。</p><p>东平相李瓒是荀贞同乡士人中的前辈,荀贞到东平前,提前传檄他,叫他不必郡界相迎,但是李瓒是个守礼的儒生,未从荀贞此令,仍至在郡界迎接。</p><p>荀贞听报之后,在离郡界还有一两里的地方,就从车中下来,徒步而前,带着郭嘉等人去与李瓒相见。</p><p>便且不论李瓒是颍川士人的前辈,徐卓是后生。</p><p>单从李瓒所带的从吏,就可看出他与徐卓的不同。</p><p>徐卓所带从吏,不乏勇武雄健之士,而李瓒所带的从吏,却尽皆高冠儒士。</p><p>於远近颇多荒废的田野间,远远地看到官道上这一干衣袖飘飘的儒生,蓝天之下,竟是给人一种异样之感。</p><p>不等荀贞到近,李瓒撩衣,像是要行礼的样子。</p><p>荀贞慌忙赶上两步,把他拦住,说道:“李公!贞岂敢受公之拜?公可千万莫折煞我了。”</p><p>李瓒执意行礼。</p><p>荀贞拦阻不得,只好让开身子,权当是受了他半礼,并下揖还礼。</p><p>东平国的郡治在无盐。</p><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