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 孙坚计乱布兵心第2/3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孙文台与镇东交好,孙文台之豫州刺史,乃是源於镇东之表,镇东重义,有孙文台在豫,镇东料也应是不会愿意入豫的,此其二也。卿此言固善,现在恐怕不能实现,吾等且缓待之,先看看孙文台能不能把吕布剿灭,然后再议不迟。”</p><p>辛姓士人点了点头,说道:“好,就按君言!”顿了下,偷觑仍在与程普谈话的荀姓士人,说道,“抽的闲时,我二人可先把此层意思,说与荀君。荀君是镇东的族父,与如今身在徐州的诸荀必有书信来往,正好可以借他之口,试探一下镇东的心意!”</p><p>郭姓士人同意了辛姓士人的这个建议。</p><p>却是,孙坚族名低微,被士人们视为武夫,不得颍川士人的看重,又弘咨保境不力,不能保护颍川的士人家族免收外敌的侵害,故是颍川以辛姓、郭姓这两个士人为代表的一大批士人,竟由此而起了“逐走孙坚,换荀贞主政豫州”的念头。——说到底,颍川的士人也好,兖州的士人也罢,或者海内诸州、百余郡的其它士人们,其中忧国忧民的当然有,如荀彧就是,可大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在此乱世之际,最为重视的,还是他们各自家族的利益。</p><p>说到这里,不能不提一句陈宫。</p><p>陈宫和荀彧不同,他并不“忧国”,但他与辛姓、郭姓士人也不同,他首先看重的,不是他个人、本族的利益,他是东郡人,曹操是东郡太守,他如果只是在乎他个人、本族的利益,他完全不必背叛曹操,他在意的是整个兖州士族的利益,换言之,也就是说,他的政治诉求、政治目标大致处於荀彧和辛姓、郭姓这两个士人之间,低於荀彧,但高於辛姓、郭姓二士。</p><p>孙坚安抚住了来访的三位士人,尽管表面,他似乎颇为从容,充满信心,但从这三个士人的言辞中,他深切地感受到了颍川士人们对他的“不满”,士人阶层是当下政治、社会各层面的主干,没有士人的支持,纵是得一时之逞,终也只有败亡一途,因是实际,孙坚内心中,是甚为焦急的。</p><p>与弘咨、芮祉、李通各部的书信、军报,来往不断,时刻掌握他们向褒信县进军的详情之同时,孙坚接连往定陵方向遣派斥候,密切地关注吕布主力的动向。</p><p>……</p><p>定陵县。</p><p>吕布接到了留守褒信的驻军快马加急,传送而来的军情汇报。</p><p>出兵颍川之前,吕布已经考虑到了,孙坚有可能会趁机偷袭褒信,故此在褒信等地留的兵马不少,并且防备森严。在接到褒信驻军的军报起初,吕布还没有太把这当回事,他认为在他的已有预备、部署之下,即使弘咨、芮祉、李通三路夹击,褒信应该也是不会出什么问题的,刚开始的时候,情况也的确如他预料,可不久之后,形势突然出现了变化。</p><p>变化不是出现在褒信。</p><p>芮祉、李通、弘咨三路兵马,相继到达了褒信县的北部。褒信在澺水的南边,借助澺水的阻碍和河水两岸的防守据点,芮祉</p><p>等部数攻而皆不得强渡,至少短期内,褒信倒是足可无忧。</p><p>变化出现在了吕布的军中。</p><p>不知是从何时起,也不知是从何人开始,一个流言出现在了吕布的军中。当吕布发现、知道此事时,这个流言已经在他的全军中传遍了。流言说:李通等部渡澺南下,现已包围褒信。</p><p>想那吕布军中将士的妻子家眷,多在褒信,褒信一旦被围,那可想而知,必然会军心大乱。</p><p>吕布气急败坏,怒不可抑,命令高顺等严查流言来处,可查来查去,压根找不到源头。</p><p>张辽对吕布说道:“明公,这不会是孙坚的用计吧?”</p><p>吕布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