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7 鲜卑复又寇幽并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p>这是今天的一更。</p><p>程嘉喜忧参半的来入堂上。</p><p>荀贞刚从坐塌上起身,正准备和荀攸去后宅,见程嘉来到,又见他神情异常,说是发愁吧,嘴角带点喜色,说是欢喜吧,又忧上眉头,遂顿住脚步,立在案后,笑问道:“卿嘴角带喜、眉含深忧,既喜而忧,所为何事?”</p><p>程嘉叹了口气,说道:“我本是有件喜事来禀报君侯,但刚在院外却知道了一件忧事。”说着话,他从袖中取出一方小木盒,奉给荀贞。</p><p>盒子不大,雕工很细,外有封泥,不过封泥已被程嘉打开了。</p><p>荀贞一看即知,这是朝廷下发给各个郡国的“简报”。</p><p>所谓简报,就是制书,类似於后来唐时出现的“邸报”,凡朝中有事,朝廷都会向各个郡国下发制书,以使郡国能够知晓朝事。</p><p>适才程嘉来时,在院外正好碰见了来给荀贞奉此“简报”的郡吏,反正他要来见荀贞,就顺手给接了过来,路上打开看了看,却是看到了一件忧事。</p><p>荀贞接住,打开盒子,取出折叠的帛书,展开观看。</p><p>荀攸问道:“朝中发生了何事?”</p><p>荀贞看罢,叹了口气,把帛书递给荀攸,说道:“鲜卑又寇边境了。”</p><p>荀攸把帛书里的内容看了一遍,亦长叹了一声,说道:“光和四年,檀石槐死,吾闻鲜卑内争,以为国家的边祸或许会因此而得到稍微的减轻,却不意幽并之地仍连年受其侵患!”</p><p>程嘉生长北地,冀州北边就是幽州,对鲜卑的情况较为了解,他说道:“鲜卑之所以兴盛,究其根本,实因国家资助之故。”</p><p>荀贞是从后世来的,国家、民族观念较程嘉、荀攸要强烈得多,对匈奴、乌桓、鲜卑这些“异族”更加敏感,鲜卑的历史和两汉的民族政策他曾经专门研究过,他说道:“话不能这么说,……国家之所以资助鲜卑本是为了以夷制夷,而今鲜卑势大实非国家之初衷也。”</p><p>前汉之时,鲜卑不显,本朝以来,鲜卑渐成大患,自中兴至今,常闻鲜卑寇境之事,远的不说,只今天子继位之后,鲜卑几乎无年不寇幽、并,边民饱受其害。</p><p>鲜卑之所以越来越强盛,是有多方面原因的,但不可否认的是,汉家对鲜卑的资助、扶植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如本朝初年,“鲜卑大人皆来归附,并诣辽东受赏赐,青徐二州给钱岁二亿七千万为常”,一年给这些归附的鲜卑部落首领二亿七千万钱,扶植的力度很大,但这个扶植却不是为了给自己培养一个强敌,而是为了“以夷制夷”。</p><p>有汉一世,在北边先后有过三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最先是匈奴,随之是乌桓,现在是鲜卑。从前汉中开始,汉室就开始采取“以夷制夷”的办法来对付它们,尤其中兴以来,“以夷制夷”更是得到了广泛的运用,先是扶植乌桓,分化、消灭匈奴,随着乌桓的强大起来,又扶植鲜卑,分化、消灭乌桓,这个政策可以说是较为成功的,至少成功地遏制住了匈奴和乌桓。</p><p>随着乌桓的衰落,鲜卑现在强盛起来,本来是可以继续“以夷制夷”的,但因为朝政昏庸、所用非人,郡国内乱、无暇外顾等等缘故,政策实施不利,遂使鲜卑越来越强大,渐难制之。</p><p>特别是在檀石槐把诸多分散的鲜卑部落组织到一起,形成了一个军事联盟集团之后,鲜卑的崛起之实更是难以抑制了,今天子继位后,幽、并、凉诸州的边郡每年都被鲜卑入寇,杀掠不可胜数,十几年前的熹平六年,朝廷决定反击,遣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统骑兵万余,分三路出塞,进击鲜卑,但被檀石槐所败,战士死者十七八,夏育等人只各带了数十骑逃回。此战之后,鲜卑遂成边境巨患。</p><p>鲜卑越来越强盛,而汉家却内乱不断,此消彼长之下,幽、并诸州的日子现在是越来越不好过了。</p><p>荀贞、荀攸、程嘉虽然皆为此感叹,为帝国的边境而忧心,但一来鲜卑入寇已是常态,特别是在冬天,塞外天寒地冻,缺衣少食,近些年来,几乎是每年冬季都会听到鲜卑入寇的消息,荀贞等人早已是见惯不怪,二来,魏郡地处内地,离幽、并诸州的边郡很远,他们就算为边地担忧也无能为力,所以他们只是感慨了几句,也就罢了。</p><p>荀攸把“简报”装回盒中,还给荀贞。</p><p>朝廷的简报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向县、乡,以至亭传达的,一类是不需要向下传达的。</p><p>这一份简报显是属於不必下传的,只需归档即可。荀贞把堂外的典韦召进来,将这份简报递给他,命他派人送去给主记室收藏保管。</p><p>待典韦应诺出去后,荀贞坐回席上,问程嘉道:“卿适才言有一件好事要禀报与我,不知是何事也?”</p><p>程嘉也落座,转忧为喜,答道:“我昨天去了梁期,今天刚刚回来。”</p><p&几年前的熹平六年,朝廷决定反击,遣护乌桓校尉夏育,破鲜卑中郎将田晏、匈奴中郎将臧旻各统骑兵万余,分三路出塞,进击鲜卑,但被檀石槐所败,战士死者十七八,夏育等人只各带了数十骑逃回。此战之后,鲜卑遂成边境巨患。</p><p>鲜卑越来越强盛,而汉家却内乱不断,此消彼长之下,幽、并诸州的日子现在是越来越不好过了。</p><p>荀贞、荀攸、程嘉虽然皆为此感叹,为帝国的边境而忧心,但一来鲜卑入寇已是常态,特别是在冬天,塞外天寒地冻,缺衣少食,近些年来,几乎是每年冬季都会听到鲜卑入寇的消息,荀贞等人早已是见惯不怪,二来,魏郡地处内地,离幽、并诸州的边郡很远,他们就算为边地担忧也无能为力,所以他们只是感慨了几句,也就罢了。</p><p>荀攸把“简报”装回盒中,还给荀贞。</p><p>朝廷的简报分两类,一类是需要向县、乡,以至亭传达的,一类是不需要向下传达的。</p><p>这一份简报显是属於不必下传的,只需归档即可。荀贞把堂外的典韦召进来,将这份简报递给他,命他派人送去给主记室收藏保管。</p><p>待典韦应诺出去后,荀贞坐回席上,问程嘉道:“卿适才言有一件好事要禀报与我,不知是何事也?”</p><p>程嘉也落座,转忧为喜,答道:“我昨天去了梁期,今天刚刚回来。”</p><p>“去见魏光了么?”</p><p>“是。”</p><p>说起来,荀成手下这些人,现如今最忙的是程嘉。程嘉虽无吏职在身,但荀贞把很多“私事”都交给他去办,比如前几天向郡里宣扬“落雪是因为李鹄被擒”等等,又比如拉拢收买魏光。</p><p>程嘉吃相貌的亏,多少年不得施展抱负,好容易碰上一个不“以貌取人”的荀贞,也算是憋足了劲,卖命得给荀贞干活。大雪方停不久,有道是:“下雪不冷消雪冷”,雪后的天气比下雪时更冷,风刮到脸上跟小刀子割似的,如此酷寒的天气,他又不辞寒苦地跑了一趟梁期。</p><p>荀贞问道:“既云喜事,那么可是魏光愿投我门下了?”</p><p>程嘉笑道:“君侯所猜,虽不中,亦不远矣!”</p><p>“此话怎讲?”</p><p>“魏光倒是还没有正式表示愿意投从君侯,不过通过与他的交谈,我发现他已意动!”</p><p>“怎么个意动?”</p><p>“在我和他谈话的过程中,他先后问我了三个问题。”</p><p>“噢?”</p><p>“头一问是:闻赵家少君踏暮离城,出居邺北庄园,此事可真?”</p><p>“第二问呢?”</p><p>“次一问是:闻虽天寒,府君勤政不倦,理料郡事一如往昔,此事可有?”</p><p>“第三问呢?”</p><p>“最末一问是:窃闻君侯之旧主今乃朝中贵人,君侯且与汝南袁本初结好?”</p><p>“你怎么回答的?”</p><p>“头一问我笑而不语,次一问我颔首称是,最末一问,我告诉他:不仅君侯的故主阴公现在朝中为贵人、君侯与袁本初结好,而且君侯与大鸿胪曹嵩之子曹孟德亦结好也。”</p><p>听完程嘉的话,荀贞与程嘉相对一笑。</p><p>荀攸对魏光不太熟悉,听程嘉详细地给他讲了一遍魏光的背景,拍手笑道:“赵然遁逃出城之日,怕是万万没有想到:因他暮遁之故,而竟使魏光倾心於君侯了。”<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