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6章 一纸乾坤(第三更)第1/2段

投票推荐 加入书签 章节错误?快速报错

  因某些原因,今天突然出现大量用户无法打开网页访问本站,请各位书友牢记本站域名www.bxwxorg.com(笔下文学首字母+org点com,bxwxorg.com)找到回家的路!</p>

  石涛和另一位明末清初的画坛宗师,八大山人,两人是有血统关系的,因为两人都是明代皇室后裔,虽然隔得有点儿远。</p>

  石涛名叫朱若极,八大山人名叫朱耷。朱耷是正儿八经的朱元璋的嫡系后裔,是朱元璋第十七子朱权的九世孙。而朱若极,则是朱元璋侄子这一支的。</p>

  若按辈分,石涛比八大山人小了好几辈,曾孙子差不多。不过,八大山人只比石涛大十几岁,两人以友论交,有过书信往来,还一起合作过,比如著名的《兰竹图》。</p>

  余耀看着这幅秋山霜树图,一时没有说话,但心里震动不已。这个才持璜,还真是了不得!</p>

  这幅画,从笔法和构图上来看,形神兼备,而且墨法淋漓,更像是石涛晚年的手笔。</p>

  石涛最擅长用墨,墨色能生“气”,境界十分了得,若是想仿,单就这一点,也是很难做到的。</p>

  再就是他的风格,充满了“变”的因素,即便同一幅画,也常常格法多变。</p>

  这和他的成长经历有关,虽然是皇室后裔,但明亡时,他虚岁才三岁。虽然他后来出家为僧,但康熙南巡,作为一个明代皇室后裔,而且是已经出家的和尚,他还是两次接驾,高呼万岁。</p>

  清高却又不甘寂寞,一生矛盾而悲愤。但是,也是这种状况,加上他的天赋,造就了他绘画上成就,多变的动感,辗转腾挪的特殊张力,正是他高明独特之处。</p>

  孤高奇绝的艺术家,经常伴有精神上的不正常,石涛的“亲戚”八大山人也是如此。八大山人和石涛还不太一样,明亡之时,他已经成年了,接着就削发为僧,而且颠沛流离,后又改奉道教。坎坷之中,一度精神失常,后与世隔绝。</p>

  八大山人用墨极少,笔致简洁,疏旷中意韵无限。最广为人知的,是笔下生灵的眼神,不论鱼鸟,常常白眼睥睨,其实,这里面展示的,又何尝不是他无处安放的孤独灵魂?</p>

  “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p>

  而石涛,境遇相对八大山人,相对平顺,但内心的矛盾却始终无法统一,他的画,又是另一种意韵。</p>

  石涛的拥趸,从清代到民国到现在,从来就没有断过,其中不乏书画大家。</p>

  此时,见余耀反复揣摩却不说话,才持璜不由起身开口:“你琢磨什么呢?拖着不说算什么事儿?”</p>

  “你挺着急。”余耀离开了柜台,回到了八仙桌旁坐下,点了一支烟,袅袅烟雾中:</p>

  “这不是石涛的真迹!”</p>

  才持璜眼神一变,但却又冷笑一声,“说什么结论并不重要,关键是点出证据!要不然,黄口小儿也能说!”</p>

  “那是自然。”余耀抬抬手,“坐吧,你已经输了。而且你知道不是石涛的真迹。”</p>

  才持璜哼了一声,并未坐下。</p>

  余耀继续说道,“恕我直言,这幅画,从笔法墨色,到题款落印,却不说话,才持璜不由起身开口:“你琢磨什么呢?拖着不说算什么事儿?”</p>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段进行阅读!

章节目录